
中國經濟消費降級(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2025年11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顯現。儘管官方數據仍試圖傳遞「穩中向好」的信號,但普通民眾的切身感受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有觀察人士列舉了八個發生在身邊的現象,揭示了經濟下行的真實面貌。與此同時,中國人口下滑速度遠超當年的日本,年輕人「啃老」現象愈發普遍,老齡化危機正在逼近。這些現象共同勾勒出一幅經濟與社會雙重挑戰的圖景。
八件「破事」揭示經濟下行真相
- 領導常提「降本增效」 公司摳門成常態
近年來,「降本增效」成為企業領導的口頭禪。許多公司大幅縮減開支,後臺部門幾乎停止招聘,文員、人事等崗位需求驟減。業務部門除非遇到稀缺人才,否則也鮮有新人加入。非編製員工被加速清理,大型活動被取消或降級,甚至辦公用品如列印紙張都需嚴格審批。一位網友吐槽:「以前公司培訓在五星級酒店,吃自助餐,現在改在公司內部,連午餐都得自理。」商場廁所不再提供免費廁紙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經濟下行的窘迫。
- 同事摸魚搞副業 職場「躺平」成風
職場氛圍的轉變同樣觸目驚心。過去,同事們為晉升爭得面紅耳赤,下班後假裝加班以示勤奮。如今,准點下班成為常態,辦公室不再熱鬧。許多人開始摸魚、刷兼職教程或偷偷改簡歷,副業成為求生之道。一位白領坦言:「公司效益差,工資不漲,拿這點錢還想讓我加班?不如早點回家搞副業。」「躺平」現象的蔓延,折射出就業環境惡化與對未來的信心不足。
- 街頭煙火氣消失 實體店接連倒閉
城市街頭的煙火氣正在消散。曾經排隊的小吃店、奶茶店如今門可羅雀,旺鋪出租的廣告隨處可見,卻無人問津。一位市民回憶:「我家樓下的酸辣粉店和麵館開了十幾年,靠外賣生意紅火,但現在外賣也不賺錢,店都關了。」消費市場的萎縮直接導致實體經濟受挫,傍晚的街道冷清得只剩腳步聲。
- 房價斷崖式下跌 樓市無人問津
房地產市場低迷成為經濟下行的重災區。二手房價格持續下跌,部分城市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儘管房貸利率已降至歷史低點,但購房意願依然低迷。中介頻繁推送「抄底」信息,卻鮮有人敢出手。一位房產中介感嘆:「現在買房的人不是不想買,是不敢買。怕失業、怕首付跌沒,誰還敢貸款?」樓市的低迷不僅打擊了居民財富信心,也拖累了相關產業鏈。
- 炫富同事低調 財富縮水觸目驚心
過去愛晒房產證、吹噓多有錢的同事,如今連外賣都要湊滿減,買菜還得砍價兩毛錢。許多高收入人群的財富被套在下跌的房產中,工資縮水後連「裝富」的底氣都沒了。一位網友提到:「我表姐家有幾套房,之前每套月租兩千,現在一半空置,租不出去。以前有房是財富象徵,現在一提多套房,別人都覺得你是高位接盤的冤大頭。」
- 消費降級成常態 精打細算過日子
消費降級的趨勢愈發明顯。企業團建從周邊游變成看電影,朋友聚會改成家裡吃飯,孩子的補習班被一個個砍掉。國際大牌化妝品被國產品牌取代,甚至有人直接放棄護膚品。一位消費者表示:「以前用歐萊雅,現在換國產平價的,省下的錢得留著應急。」拼多多等平臺的短暫繁榮也因消費進一步降級而失色,反映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下降。
- 農村熱鬧卻無奈 失業務工人員返鄉
農村地區因失業務工人員返鄉而變得「熱鬧」,但這種熱鬧背後卻是無奈。城市工作機會減少,工資低到難以維生,許多人選擇回鄉「躺平」。一位返鄉青年說:「城裡工資養不活自己,只能回家,村裡熱鬧了,但沒人開心。」城鄉發展失衡的加劇,讓農村成為經濟下行的「避風港」,卻也埋下更多社會問題。
- 「啃老」年輕人激增,社會活力下降
年輕人「啃老」現象愈發普遍。許多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失業,長期在家不工作、不社交,甚至不婚不育。父母催促幾句,孩子便以「抑鬱」為由拒絕溝通。一位家長無奈道:「以前盼孩子有出息,現在只求他活著就好。」有親戚的孩子畢業五年未工作,自稱「全職兒女」更孝順,實則反映了年輕人對未來的絕望與社會活力的衰退。
人口下滑超日本 老齡化危機逼近
與經濟下行相伴的,是中國人口結構的劇烈變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張俊霓預測,若當前生育率和死亡率不變,83年後中國人口將回落至4億,回到百年前「四萬萬同胞」的水平。屆時,0-14歲兒童佔比僅為6.4%,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高達45.7%,遠超當前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日本(29.6%)和韓國(20%)。
中國人口負增長已持續三年,結婚對數從2013年的1346.9萬對降至2024年的610.6萬對,總和生育率從2020年的1.3驟降至2026年的1.01,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2.1。韓國從1.3降至1.0用了17年,而中國僅用3年,人口下滑速度令人震驚。1962年至1970年代的出生高峰人群即將步入老年,老齡化衝擊將在未來十年內全面顯現。
年輕人普遍不願生育,即使父母承諾補貼也難以改變他們的決定。一位鋼琴老師分享:「我兒子和兒媳婦都三十多歲,月收入加起來七八千,覺得養不起孩子,催了多年也不生。」醫院產科的低迷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一位婦產科醫生透露:「我們科室一半人轉行跑外賣了,一個星期只有幾個人生孩子,科室都快關了。」
經濟下行的深層影響與社會挑戰
- 消費與樓市雙雙低迷 通縮陰影揮之不去
疫情後,中國經濟復甦緩慢,內需遲遲未見起色。2025年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降至3%,北京甚至出現5.4%的負增長。家電市場全品類零售額同比下滑19%,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下降13.9%。聯合早報文章指出,無論是樓市刺激政策還是以舊換新政策,效果均在減弱,通縮風險依然嚴峻。
- 地方政府債務壓頂,融資平臺「割席」
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龐大,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份債務餘額超5萬億元。湖北等地嘗試通過資產化、證券化、槓桿化「三化」變現國有資產,但優質資產往往被少數富人收購,底層民眾難以受益。融資平臺與政府「劃清界限」的現象頻現,貴州大方縣46家類平臺公司宣布剝離政府融資功能,反映出債務壓力的極限。
- 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銀行砸盤加劇下跌
房地產市場進入新一輪下行週期,銀行大規模拋售不良資產房產,四川龍興系統2024年掛牌2.4萬套,2025年數量持續上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朱琳預測,房價調整可能持續8-10年,幅度達20%-30%。過去20年的投機需求推高了泡沫,如今居民對房價上漲預期逆轉,導致市場進一步萎縮。
- 社會保障與養老危機凸顯
年輕人對社保的信任度下降,擔心未來養老金不足以支撐生活。一位網友質疑:「現在交社保,未來誰來養我們?年輕人越來越少,社保體系遲早破產。」老齡化加劇與生育率下降的雙重壓力,讓社會保障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直面挑戰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下行壓力與人口危機的雙重考驗。官方數據與百姓感受的脫節、消費與樓市的低迷、地方債務的沈重負擔,以及老齡化與「啃老」現象的加劇,共同構成了複雜的挑戰圖景。
正如那篇自媒體文章所言:「真相一直都在那裡,那些關閉的店舖、降薪的公司、不敢買房的年輕人、精打細算的中年人,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見證者。」要想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首先要直面這些真相,而不是繼續數據造假,才可能能找到突圍之路。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