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的「真兇」竟是它?潛伏在血管裏好多年(組圖)


心臟病
原來心臟病的「凶手」,可能不是油膩食物,而是細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心臟病不是只有膽固醇!芬蘭研究發現:細菌可能才是潛藏在血管裡的「隱形殺手」

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最新發表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AHA,2025)的研究,正顛覆人們對心臟病的傳統理解。研究團隊在超過200份動脈斑塊樣本中,檢測到驚人的發現——斑塊內竟然潛伏著口腔細菌的DNA,甚至可能形成「生物膜(biofilm)」結構,長期躲避免疫系統偵測。

這些潛伏細菌並非單純的「旁觀者」。研究顯示,它們可能以極低代謝狀態在血管壁中「冬眠」,當人體出現其他感染、壓力、或免疫變化時,這些細菌可能被活化,釋放炎症物質與毒性分子,導致動脈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最終引發心肌梗塞。

研究主導者Petri Karhunen教授指出:「我們長期以來將心臟病視為生活型態與膽固醇的問題,卻忽略了感染與免疫反應的潛在影響。這項發現讓我們重新審視心血管疾病的根源。」

這項研究使用分子檢測與免疫組織染色技術,發現高達65%的動脈斑塊樣本含有細菌DNA,其中42%為口腔綠色鏈球菌(Viridans Streptococci)。這種細菌平時無害,常見於牙齦與口腔中,但若進入血液並在血管壁中建立生物膜,就可能成為潛在威脅。

研究者發現,這些細菌生物膜類似「微型防禦堡壘」——可抵抗抗生素、隔絕免疫細胞攻擊,使得感染得以長期潛伏。當外界條件改變,細菌釋放信號分子或毒素時,會在局部引起強烈炎症,損壞斑塊纖維帽,引爆心臟病發作的「最後一擊」。

這一觀點也讓醫學界重新思考:或許未來心臟病的預防不僅是控制膽固醇、血壓與血糖,而是同時管理感染與微生物平衡。

研究團隊表示,接下來的重點將放在:開發可偵測潛伏細菌的生物標誌物,設計抗生物膜策略,評估疫苗與免疫調控在心臟疾病中的可行性。

儘管目前仍屬初步研究,但這項發現打開了全新的醫學視野。


心肌梗死導致「猝死」。年輕人也要警惕。(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心臟病,可能不只是「吃太油、壓力大」的結果,而是一場被忽略多年的感染戰爭。

你知道嗎?有時候你以為心臟病是因為吃太多、壓力太大、膽固醇太高,但科學家現在告訴我們——

心臟病可能是一場被細菌點燃的「慢性炎症」。芬蘭坦佩雷大學的研究團隊在JAHA期刊上公布了最新結果。他們在動脈斑塊裡發現了大量「口腔細菌DNA」,還發現這些細菌會形成一層像膠水一樣的保護膜(生物膜),藏在血管裡,安靜地潛伏好多年!這些細菌不像一般感染那樣劇烈,而是慢慢釋放炎症分子、削弱血管壁、讓斑塊變脆。

當身體受壓、感染病毒或免疫波動時,細菌突然「甦醒」,一波炎症爆發,心臟瞬間被引爆——那一刻,就是心肌梗塞。

這讓醫學界開始重新思考:心臟病也許不只是「膽固醇」的問題,而是一場長期潛伏的「細菌戰」。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細菌多來自口腔。所以,保持口腔清潔不只是保護牙齒,也可能是在保護你的心臟!

這不只是醫學新聞,而是一種全新視角。有沒有人覺得這有點震撼?是不是突然想好好刷牙、定期洗牙了?



責任編輯:家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