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社為什麼供著3個中國人?他們是誰?(組圖)

作者:周苓 發表:2025-11-21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世界各地,人們紀念英雄和賢者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國家為人物豎立青銅雕像,有的選擇在神聖的殿堂中為他們設立牌位

東瀛之國的神社中,就有這樣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現象:三位來自中國的歷史人物,被供奉在日本人心目中最為神聖的場所之中。要知道,中日兩國的歷史關係錯綜複雜,到了近代還發生過侵華戰爭和抗戰。那麼,是什麼樣的人物,能夠超越國界和民族情緒,贏得日本民眾如此特殊的敬意和感念呢?我們來講一講他們的故事。

徐福 蓬萊渡海傳文明

說起徐福,就不得不提及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在眾多方士之中,徐福以其出色的口才和豐富的知識脫穎而出,聲稱在東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那裡生長著能夠讓人長生不老的靈藥。

秦始皇聽信了徐福的話,命他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攜帶大量的糧食、工具和生活物資出海尋找仙藥。然而,這一去便是永別,徐福再也沒有回到中原大地。根據日本史料記載,徐福一行人最終抵達了日本列島,在那裡定居下來。

徐福並非空手而來,他帶去數千名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更重要還有先進的中原文明。當時的日本還處於相對原始的農耕時代,而徐福帶來的冶鐵技術、農業知識、醫藥學問和各種手工藝,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社會的發展。他教會日本人如何煉製鐵器、如何種植水稻、如何製作更加精良的農具,甚至還傳授了文字和禮儀制度!

更為難得的是,徐福並沒有以大國的文明傳播者自居而趾高氣揚,而是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融入了他們的生活。他的後代在日本繁衍生息,據說日本的秦氏家族就是徐福的後裔。

在日本人心目中,徐福被尊稱為「秦始皇之臣徐福」或「徐福仙人」,他的地位近乎於「開化之祖」,「文明之父」。許多日本學者認為,徐福的到來標誌著日本從繩文時代向彌生時代的過渡,是日本文明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徐福
日本新宮市和歌山県徐福公園的徐福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日本全國有超過50處與徐福相關的遺蹟和神社,主要集中在九州地區、關西地區和關東地區。其中最著名的供奉地是和歌山縣新宮市的徐福公園和徐福神社,這裡被認為是徐福登陸日本的第一站。公園內有徐福墓、徐福像和徐福紀念碑,每年10月都會舉辦盛大的「徐福祭」,吸引大量日本民眾和中國遊客前來參拜。當地人相信,徐福在這裡傳授了捕魚、農耕和醫藥知識,至今新宮市還保留著許多與徐福相關的地名和傳說。

佐賀縣的金立神社,位於佐賀市金立山麓。這裡以徐福為供奉主神。相傳徐福在此山修煉,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神社內保存著「徐福渡來之地」的石碑。每年都有大量信眾前來祈求健康長壽。當地還建有「徐福長壽館」。

在鹿兒島縣的冠岳神社,相傳徐福最後在此定居終老,當地有「徐福墓」和「徐福之井」,被視為聖地,不得喧鬧吵到聖人安眠。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民間還形成了「徐福信仰」,許多人相信徐福帶來的中醫藥知識能夠治病救人。在一些地方,人們甚至將徐福視為醫藥之神來供奉。每年都有大量日本民眾前往各個徐福遺蹟參拜,祈求健康平安。一些日本歷史學家甚至把徐福舉高到日本神話中的「神武天皇」的原型之一,足見其在日本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蔣介石  「以德報怨」四個大字

提到蔣介石,這位在中國現代史上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在日本神社中的牌位卻記錄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插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二戰結束時,日本已是一片廢墟:城市被轟炸成瓦礫,工業幾近癱瘓,民眾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在1945年的對日廣播演說中,蔣介石卻做出了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決定,審慎處理日本的戰爭賠款,並保護在華日本軍民。他深知,如果當時就強行索賠,將導致日本社會徹底崩潰,引發東亞新一輪動盪,不利於中國自身與地區穩定。同時,他秉持《論語》中「以德報怨」,妥善安置在華兩百多萬日僑,這個決定在當時的中國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許多經歷過日軍暴行的民眾難以接受這樣的「寬大處理」。而蔣介石快速下令為日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並組織船隻將他們安全送回日本。在那個充滿仇恨和復仇情緒的年代,蔣介石的部下嚴格執行了他的命令,保護了數百萬日本僑民的安全撤離。許多日本家庭因此得以戰後團聚。

27年後的1972年,日本經濟已經騰飛,各亞洲受害國也陸續獲得了戰爭賠償,日本具備支付能力,並準備好對中國的戰爭賠償了,中方索賠眼看水到渠成。當時毛澤東卻在中日建交談判中主動永久放棄戰爭賠款。以犧牲民族利益換取中共建交籌碼。當時的日本政府喜出望外,但日本學者界對毛澤東這一舉動並無特殊好感。

在日本,尤其是經歷過二戰的老一輩日本人心中,蔣介石是被視為恩人的,是救命恩人。許多當年被安全遣返的日本僑民及其後代,對蔣介石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中正神社。(圖片來源: 公有領域 )

在愛知縣額田郡幸田町的中正神社,專門供奉蔣介石(蔣中正)。

熱海市的伊豆山神社,也是供奉蔣介石的主要神社之一。這是在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後,一些日本民間團體和當年的遣返僑民組織,在伊豆山神社為他設立的牌位和紀念碑。碑文上寫著「中華民國總統蔣公之靈」,並刻有「以德報怨」四個中文大字。每年蔣介石的忌日,都會有日本民眾前來獻花致敬。

一些當年的遣返僑民家庭,在自家的神龕中供奉著蔣介石的牌位,這種私人供奉的形式在日本並不罕見,代表著最真摯的感恩之情。

在橫濱的日本戰後遣僑紀念館中,專門設有感謝蔣介石的展區,展示了當年遣返過程的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

在日本的一些學術界和政界人士看來,戰後日本能夠迅速從廢墟中重建,沒有被沈重的戰爭賠款壓垮,蔣介石的決定起到了關鍵作用。一些日本學者甚至認為,如果沒有蔣介石的決定,戰後的東亞格局可能會完全不同。

林淨因  「點心之神」改變日本飲食文化


日本點心,獨具特色的和菓子。(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相比前兩位,林淨因的名字在中國可能並不為人所熟知,但他在日本卻享有崇高美譽,被尊稱為「林淨因大人」。

林淨因是北宋著名隱士詩人林逋的第七代孫,生於元朝末年的動盪時期。1350年,他在中原地區結識了來華求學的日本僧人龍山德見,兩人成為摯友。當龍山德見學成歸國時,林淨因決定隨他一同前往日本,尋找新的人生際遇。

林淨因來到日本時,正值室町時代初期。當時的日本飲食文化相對簡單,點心大多是用米粉製作的硬脆餅類,口感單一,缺乏變化。這與中國豐富多樣的麵食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林淨因發現,日本人之所以做不出鬆軟的麵食,關鍵在於他們不掌握麵粉發酵的技術。

於是,林淨因開始在日本傳授中國的發酵技藝。他將中國的饅頭製作方法與日本本地的食材相結合,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奈良饅頭」。這種饅頭外皮鬆軟,內餡香甜,一經推出便風靡日本,很快就從奈良傳播到京都、大阪等地,成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點心。

林淨因不僅傳授技藝,還開設了日本第一家專業點心店「鹽瀨總本家」,這家店舖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仍然在營業,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點心老字號之一。林淨因的後人世代相傳,將點心製作技藝不斷發揚光大,形成了獨特的「和菓子」文化。

在日本飲食文化史上,林淨因的地位無可替代,日本所有的點心師傅都將他視為行業的開山鼻祖,「點心之神」、「餅祖」。在日本的點心行業,有一句話流傳至今:「學做點心,先拜林祖」。

例如,奈良市的漢國神社(林神社),這就是供奉林淨因的主要神社,位於奈良市內,建於林淨因去世後不久。神社內專門設有供奉著林淨因的神位,還保存著林淨因當年使用過的製作工具的複製品,以及記載其生平事跡的古老文獻。每年農曆四月十九日(林淨因的生日)和忌日,這裡都會舉辦隆重的「餅祭」,日本全國的點心師傅、和果子店老闆、以及普通民眾都會前來參拜。

餅祭(菓子祭)是日本點心行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每年在漢國神社舉辦。祭典當天,來自全日本的點心名店都會獻上自己製作的精美點心,供奉在林淨因的神位前。祭典包括傳統的神道儀式、點心製作技藝的展示、以及新人點心師傅的拜師儀式。這一天,整個奈良市都瀰漫著點心的香氣,成為當地的一大盛事。

在東京的明治神宮附近,也有一處供奉林淨因的「菓子神社」,主要由東京的和果子行業協會維護。每年春秋兩季,東京的點心師傅都會在此舉辦祭祀活動。

京都作為日本的古都和文化中心,在吉田神社內也設有林淨因的牌位,許多京都老字號和果子店的傳人,每年都會前來參拜。

在日本各大城市的點心行業會館中,幾乎都設有供奉林淨因的神龕或牌位。新入行的學徒在拜師學藝時,必須先向林淨因的神位行禮,表達對這位祖師的敬意。

在日本點心師傅心中,林淨因是技藝的傳授者、精神的引領者。什麼精神?他代表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創新的進取態度、以及將美食帶給人們幸福的使命感。所以,許多日本和果子老店的店訓中,都提到要繼承林祖精神,做出讓人幸福的點心。

日本著名的和果子品牌如「虎屋」、「源吉兆庵」、「鶴屋八幡」「塩瀬総本家」等,都將林淨因視為精神領袖。其中「塩瀬総本家」就是林淨因創立的那家店舖的直系傳承,至今已傳承至第24代,被日本政府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店內至今保存著林淨因的畫像和他使用過的器具。

在日本的飲食文化研究領域,林淨因的貢獻被認為不亞於任何一位歷史名人。沒有林淨因帶來的發酵技術,就不會有今天日本豐富多彩的和果子文化,也不會有享譽世界的日式點心。每年,日本的點心銷售額超過1.5萬億日元,從業人員超過數十萬人,這個龐大的產業追根溯源,都要歸功於林淨因當年播下的種子!

更有趣的是,林淨因的影響還延伸到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講究「茶點相配」,而和果子作為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點心,其發展與茶道的興盛相輔相成。可以說,林淨因不僅改變了日本人的味蕾,還影響了日本的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國人可能不太熟悉他,在日本,他可是如此這般的響噹噹的大人物。

這三位被供奉在日本神社中的中國人,雖然生活的年代不同,貢獻的領域各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用自己的才能和善意,為另一個國家的人民帶去了福祉。

徐福帶去了技術,推動了文明的傳播,蔣介石展現了寬容,播下了和解的種子,林淨因獻出了手藝,豐富了日本飲食界文化。他們在日本獲得的尊崇,是因為他們在歷史上真正為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善。

日本民眾發自內心的感激他們,在這種跨越國界的尊敬面前,既往的歷史恩怨都退居其次。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