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了5个核心领域内最让人兴奋的技术,并对它们将会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问世进行了预测。我们将带你参观全息电视和机器人过山车,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2008年);我们还将向你展示未来的太空游客所穿的太空服,以及能够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改造的电子房屋。最后,我们会向你阐述如何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或许我们预测的时间不是太准确,但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享用到这些技术,而且请坚信这些奇迹终将会出现,它们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抓紧了 别松手
想知道在虚拟环境中被一条机械手臂带着“飞行”是什么样的感觉吗?
你被吊在一根6米多长的机械臂的末端晃来晃去,就像是鱼线上挂着的鱼饵,而你看到的、感觉到的却像是在太空中飞行一样。你饶有兴趣地盯着远处的星星,直到一颗房子那么大的小行星飞快地向你砸来,就在快要撞上的一刹那,你用一门高能原子大炮把小行星轰了个粉碎,然后做了一连串的翻滚动作,以躲避小行星的碎片。无数的小行星碎片像雨点一般向你袭来,迫使你不断地躲来躲去。突然,毫无准备的你被吸到了一个黑洞里-就这样,你回到了现实世界。
已经46岁但是却有着儿童般活泼性格的英国人吉诺·德戈尔告诉我,未来的过山车就应该是这样。他是一家名为RoboCoaster的公司的创办者,对未来充满了野心,他一直坚定地认为现在所有的过山车类惊险游戏其实都是同一种模式。德戈尔满带嘲讽地说:“你被限制在轨道上,清楚地知道过山车下一步要开向哪里,而且每次乘坐时的路线都是一样的,这多无聊啊!”他理想中的过山车应该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应该既有现在的过山车所具有的那种超重与失重的感觉,又有电脑用模拟器生成的、能欺骗我们眼睛和大脑的虚拟场景,最后还应该具有电子游戏一样的互动性。游客沿着蜿蜒的轨道从一系列半球形的剧场中穿过,有时像是漂荡在电脑生成的宇宙中,与外星人擦肩而过;有时则像是穿过了一条动脉;如果游客愿意的话,还能在“森林”里追逐“蝴蝶”。
2000年,德戈尔辞掉了他在欧洲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KUKA Robotics公司的工程师职位。两年之后,他在丹麦的乐高游乐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游乐机器人,受到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也令游乐界人士大为赞叹。创新之处?他对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在生产车间里用来提升发动机、以方便点焊的KR 500型机械臂进行了改装,在它的末端安装了一把能坐两个人的座椅。这种质量为2300千克的铝制机械臂拥有6个关节,能在任意方向上运动。游客通过一个触摸屏来控制自己的惊险之旅,可以自由选择翻滚、螺旋式运动,或者是倒立。不过德戈尔说,由于机器人是固定在地面上的,因此乘坐这台机器人过山车“更像是骑在一头发狂的公牛上”。
现在他的计划是把一系列的KR 500型机器人安装在轨道上,并把它们依次加速。游客们沿着一条蜿蜒起伏的轨道前进,不断地摇晃,就像是被猫捉弄的老鼠一样,感受到极度的紧张和刺激。这个项目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它会使人产生想呕吐的眩晕感。我们的内耳平衡器官和眼睛都会把我们当前所在位置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如果这两种信息之间存在冲突的话 -比如你眼睛看到一个外星人撞到了你的飞船上,但是你乘坐的飞船过了1/10秒才发生猛烈的震动-大脑中形成的影像就会发生冲突,身体就会产生恶心的感觉。
RoboCoaster公司的合作伙伴、AMEC动态结构公司的一位机械设计师保罗·埃文正在为KR 500型机器人设计一系列的技术动作,以使它的运动能够和三维电影里的每一帧都对应起来,并且还要确定哪些动作会使人感到不适。他说:“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当我们把剧烈的运动和三维影像结合起来之后,乘客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可是,由于整个游乐业都没有对呕吐现象予以特别关注,因此德戈尔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是如何保证他的这个游戏项目既紧张刺激而又令人感到其乐无穷。“游客反馈卡会让我们知道答案。”他满怀热情地说,“而且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对它的程序进行修改。”
惊险游乐项目的发展历程
[1873年]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毛赤·长克市,大约有3.5万名游客每人花了1美元乘坐了一次Z字形轨道重力火车。美国最早的机械式过山车最初是设计来运煤的。
[1919年]
约翰·米勒获得了“摩擦轮”的发明专利,这种车轮使过山车在各个位置都能牢牢地固定在轨道上。在这之后,过山车的设计师们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急转弯和陡峭的斜坡了。
[1959年]
Arrow Development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用钢管搭建的过山车轨道--迪斯尼乐园的马特豪恩轨道,这条轨道现在已经成了过山车轨道的样板。它证明了铺设过山车轨道钢材要比木材好,可以更好地设计蜿蜒曲折的轨道。
[2004年]
AMEC动态结构公司和KUKA Robotics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展示了在轨道上运动的RoboCoaster 过山车的原型。
[2008年]
第一款在三维轨道上运行的RoboCoaster过山车正式开始营业。
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让失明的人拥有部分视力了,能否再让他们拥有“超级视力”呢?
在电影《星际迷航》中,轮机长乔迪·拉弗吉的眼睛里植入了一种24世纪发明的设备,让他能在黑暗中视物如同白昼。这种只在科幻世界中存在的“超级视力”很有可能首先在一些失明的人身上变成现实。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学教授阿曼德·R·小坦圭正在对可植入盲人眼内的微型摄像头进行研究。
小坦圭的研究是南加州大学从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的、经费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可帮助全球上千万因衰老或疾病而导致眼球感光细胞受损的人恢复视力的人造视网膜技术。现在小坦圭正在对植入式摄像头技术进行早期人体试验,有6位盲人志愿者参与了试验。这些志愿者都佩戴一副安装有数字摄像头的太阳镜(由于是初期试验,摄像头并没有植入志愿者的眼睛内部),视网膜上安装了分布有电极的含银硅脂,数字摄像头将拍摄到的图像以无线的方式传送到硅脂上的 16个电极上,电极产生的信号会刺激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这样这些盲人就“看到”了图像。虽然这种人造视力的分辨率与正常视力1亿像素的分辨率比起来还非常粗糙,但足以使志愿者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识别能力了。现在他们能够区分桌子上的杯子和盘子、区分光明和黑暗,还能正确判断人行道上是否有人通过。
南加州大学的植入式摄像头项目的负责人、视网膜植入手术的开创者马克·胡梅恩说:“这项技术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他计划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把植入电极的数目增加到60个,使分辨率提高到现在的4倍,然后把植入电极的数目增加到256个,最终实现植入1000个电极的目标。胡梅恩希望能在10年之内完成这一目标,他说:“到那个时候,接受手术的人不仅能辨认出人的面部特征,还能阅读文字。”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眼睛里充满了会对电极造成腐蚀的盐,而电子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也会灼伤神经细胞和静脉血管。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视网膜植入设备制造商Second Sigh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格林伯格说:“这就好比把电视机扔到大海里,还要让它正常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正是小坦圭在眼睛内植入摄像头的设想难以实现的原因。他目前正在研制的可植入数字摄像头是一种阿司匹林药片大小的装置,内部含有一面非球面透镜和密封的CMOS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瞳孔后面、晶状体所在的小空间里。这样不仅意味着植入这种摄像头的盲人不再需要一直戴着难看的太阳镜,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想看周围的物体时,只需要转动眼球,而不用转动脖子-就和正常人一样。
小坦圭说,由于这种摄像头的焦距是3 毫米,因此无论物体远近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他还可以在这个装置中加入一个红外传感器,使佩戴者具有夜视能力。小坦圭的同事、从事仿生研究的生物医学工程师詹姆斯·韦兰说:“甚至可以在这种设备中加入显微镜,这样使用者就能拥有‘超级视力’了。”
这句话并不完全是个玩笑。
电影《星际迷航》中,轮机长乔迪·拉弗吉植入仿生眼。
人造视力的发展历程
[1929年]
德国神经学家奥弗里德·福斯特用电流刺激一位志愿者大脑的视觉中枢,使他“看”到了微弱的亮光。
[1968年]
剑桥大学的贾尔斯·S·布林德利把80个电极植入到一位52岁的失明妇女的头皮下。当他给电极通过电流时,这位妇女看到了一些亮点。
[2004年]
“⒙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