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我们要纪念文革受难者

作者:王友琴 发表:2006-08-18 20:2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四十年前开始的文革,杀害了以百万计的中国人。1966年8月的红卫兵暴力,则是文革杀戮的开端。

四十年了。今年8月,我们是否准备好纪念文革受难者了?

也许,依然没有准备好。我们还没有一座文革博物馆, 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建议的巴金老人却已经在2005年去世了。他提出建议是在1986年,整整二十年前。从来没有人公开反对建立这个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就是无影无踪。

依然没有准备好,还不仅是因为没有文革博物馆,而且因为看不到将要建馆的计划和将能做事的团队。巴金老人去世之时发表的大量文章中,有些人批评巴金发出了建议却只说不做没有后续行动。天哪,巴金提出建议的时候已经82岁,难道这不是应该由70,60,50,40,30,20岁的人来进行后续行动和付诸实现的吗?他们开始行动了吗?

依然没有准备好,因为还有一些很大的声音在说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年代,阳光灿烂的年代,青春无悔的年代,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年代。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似乎仍然不能成为舆论平台上的共识:人的生命至高无上,不是可以用来为什么革命作靶子的,不是可以用来给无事可做的人消遣的,不是可以用来给精力过剩的人游戏的,更不是可以用来为某些人的“革命理想”作祭品的。

依然没有准备好,因为还有窃窃私语却也相当得到共鸣的声音在说着,写出和纪念这些普通人的死亡有什么意义?——他们甚至拒绝使用“文革受难者”这一词语。文革“创造”了一大批新词语:红卫兵,造反派,红五类,黑五类,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等等等等。文革的话语系统中绝对不允许有“受难者”这个说法。四十年后,有人依然用文革的话语系统讨论文革。一条最基本的法律仍然不被认为也适用于中国人— 这样众多的受难者,这样大规模的群体迫害和杀戮,是严重的犯罪,需要得到正义的审判。

真的让人悲哀。四十年了。

但是,等一等,当我们因为悲观而准备放弃之前,我们要看到事情还有另一面。和那些强要人们忘却或者认为记忆毫无价值的人相反,有一些坚强的人始终在坚持记忆和见证。他们从来没有遗忘受难者。他们的愿望和毅力如此深沉,而别的人却可能只是不知道。

在受难者家人中,有一位名叫王晶尧的老人,他今年87岁了。四十年前,1966年8月5日下午,他的妻子卞仲耘,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被红卫兵学生活活打死。当天晚上他被叫到学校,七名红卫兵和革委会负责人宋彬彬等代表新的权力当局和他谈话(他保留了那张七个人手写下的名单)。他家从来没有照相机,因为那时相机是较贵的东西,但是他马上就到商店买了一架照相机。他拍下了妻子的布满伤痕和血窟窿的尸体,拍下了四个孩子环绕母亲遗体的悲哀面容,拍下了火化时从火葬场烟囱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他留下了见证,尽管要得到司法正义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王晶尧把妻子被打死的时候的所有东西都仔细保留了下来。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衣,浸透血迹,上面还被用墨写上了“打倒”二字(可见该校红卫兵长期以来说她因“高血压心脏病”而死是怎样的谎言!),一条沾有粪便的裤子(她被打得失禁),还有家属用来擦拭尸体上的血的纱布和手绢。每一样东西,他都用塑料袋分别包好,再放进一个皮箱。箱子里还有手表,是卞仲耘老师戴的手表,当时一件比较值钱的东西。可以看到,当她遭到毒打的时候,她的手表上的钢制的表链被打得扭曲变形了。被打坏了的手表停摆在3点40分。

1966年8月5日3点40分,那是卞仲耘被毒打的时间。她是北京第一个被红卫兵打死的人。在她之后,在北京有数千人被活活打死。

在文革期间,王晶尧曾经在家里的柜子里为妻子布置了一个灵堂。他和孩子们把她的照片贴在柜子的里壁,在照片前放上一支鲜花。柜子的门随时可以关上。除了家人,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的纪念堂。在文革后,王晶尧向法院起诉,从北京市西城区法院一直告到最高人民法院,从1978年一直告到1989年。但是没有结果。

2006年,王晶尧接受独立电影制片人胡杰的采访,作了一个纪录影片。他要把他的证物,他的照片,他的证词,他四十年来对妻子的死亡的翻来覆去的思考和分析,永远保留下来,告诉后代。不再是奥威尔说的“控制现在的人控制过去,控制过去的人控制将来”的时代了。数码相机和电脑网路给了普通人机会,也能用传播性的文字和画面来记录过去和纪念死者。现在,王晶尧已经准备好了,在光碟电影上纪念他四十年前被害的妻子。

在1966 年夏天遭到毒打的人中,还有一位老师,写下了一本书。她是北京第15女子中学的语文老师。她和其他40名老师在该校的“劳改队”中。有一天在厕所中她正弯腰清扫便池,有红卫兵在她背后打了一棒,她当时倒在地上,痛得直呼。幸亏一位难友扶她起来,给她服了自带的云南白药。(那是老师们得随身携带治疗外伤的云南白药的时代!)接着,她又被驱逐出北京到老家农村务农。脊椎伤势发展,后成弓形,无法再伸直了。已成痼疾,残废一生。

她在80岁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写下她的经历。她知道不会有出版社给她出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写文革的书有严格规定,一般出版社也都不想费时间去送审书稿碰钉子。)她自己花钱就把书印了出来。书的名字是《难圆的梦》。她在书里写了自己的一生遭遇,但是她并不只写她自己。她的心胸阔大,关怀及人。她还写了其他老师们怎么遭到“斗争”和受苦,写了女十五中学的校长梁光琪怎么被红卫兵学生侮辱折磨,在教学楼里被用棍子活活打死。

是的,文革在肉体上永远打弯了这位老师的背,但是在她自费印出的书里,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挺直的脊梁和一个丰富坚韧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不站到这两位老人身边,和他们一起来纪念文革受难者和那个悲惨的年代呢?

北京二龙路中学的前校长,最近坐在轮椅上接受前学生的访问,讲述了1966年夏天的暴力迫害。二龙路学校位于北京西城区,中央教育部隔壁。徐校长被抄家,被 “批斗”。那年9月,他被红卫兵押到安定农场“劳改”。除了每天要做繁重的劳动,还被该校和广州八一中学来“革命大串连”的红卫兵任意侮辱和毒打。红卫兵把他和张放老师等“牛鬼蛇神”埋在坑里,填上土,再挖出来。然后,几个红卫兵抬着身材瘦小的张放,喊着“一二三”,把她扔进两三米深的大粪坑,张放满身粪污爬出来以后,他们又抓起她把她扔进粪坑。他实在看不下去,说:“她有错误,你们可以批判,请不要这样对待她。”红卫兵大骂他想要“包庇牛鬼蛇神”,把他双手绑上,当作活靶子练刺杀动作。他们用和真步枪一样大小的木枪向徐校长胸前狠戳猛捅,造成他数根肋骨骨折。

看了这段采访记录,我立刻意识到我以前发表的关于张放老师受难的文章,还远不够充分。已经有人在指责我写的文革历史夸大了黑暗面,徐校长的见证说明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不想为暴力迫害充当辩护者的人,应该好好倾听徐丕凯校长的声音。老人正在告诉我们事实。如果听不见,那是有人的耳朵有了问题。

我们更应该像胡杰那样,来为记录历史真相和寻求人间真理而行动。他自己买了摄像机和有关设备,自己买了硬座火车票,前往全国各地,采访有关人员,拍摄有关地点,剪辑整理,做出了一部电影《寻找林昭的灵魂》。看过电影的人,为林昭的悲剧英雄色彩深深感动,也深深敬佩胡杰的工作精神。他今年和王晶尧制作了新的电影《卞仲耘:我虽已死》。他不但给我们记录了文革历史,而且表明,我们中间有这样的了不起的艺术家,正义、认真并富有才华。这给我们带来了鼓舞和希望 。

北京的一名作家告诉我:“你不知道啊,中国人现在只知道钱,根本不想看这些什么文革的事情。”我不以为记忆文革和挣钱有那样的冲突。我记得,文革真是不让人挣钱的时代。那时候,农民到市场卖个鸡蛋买盐买针买线被指控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工厂工人工作出色得到的比例很少的奖金被指控为是“不突出政治”而取消,知识分子出书写文章得到一点稿费,则被扣上“成名成家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罪名。犹太人通常被认为最会挣钱的民族,但是他们也建立了最好的纪念受难者的博物馆和资料库(可看www.yadvashem.org )。当然人不应该只知道钱,但是如果真不喜欢只知道挣钱的做法,不是应该放弃记忆文革,而应该来看看上述正在努力纪念文革受难者的人,看看自己印书的驼背老师(她可不是富翁,是个年老有病退休多年的中学老师),看看自己花钱拍电影的胡杰(他可是个上有老下有小有家庭需要供养的正需要用钱的中年人),看看四十年来致力于为妻子找回正义的王晶尧老人(他可是个已经年近九十本来可以远离世事安享晚年的人)。他们作了他们做的,绝不是为了钱。(但我也认为如果有人愿意付钱支持他们是非常好的。)他们为迫害作见证,他们为正义而努力,也是记录历史真相的义工。他们的工作的意义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他们在道德上的崇高和超越让我们肃然起敬。看看他们吧,没有借口让我们不和他们站在一起。

我也想要报告,尽管1966年8月兴起的红卫兵运动,摧毁了无数人的生命,破坏了无数的书籍和文物,也腐蚀锈损了一代人的道德和心灵,但是,现在年轻的一代正在从中学习到教训,并且做出了建设性的思考和研究。

我收到了一份厚厚的建筑设计图,是一份建筑文革博物馆的概念设计,一个年轻学生的学位论文。我还特别感到高兴地得知,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已经授予了这个年轻人学位。导师和学生,两代人的心是一致的。我看着精致整齐地画在纸上的这座建筑物,以及说明词,我知道这不是纸上谈兵或画饼充饥,这是实实在在的朝向理想的一步。“心想事成”也许听起来过于乐观,但是,至少这样的一个博物馆已经在构想中,甚至已经构想出来了。一座真的博物馆是一定会建立起来的。

两个星期以前,在北京,一名文革后出生的年轻人,举办了一个关于文革烈士遇罗克的展览。他精心收集了烈士遇罗克在文革中写作的文章,制作了展板,邀请了遇罗克的家人来参加(他和他们从不相识素昧平生)。这个展览只有几个小时。时间虽然短促,规模虽然很小,但是我感到,意义无比丰富。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就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在为未来的文革博物馆准备了内容,这是在建造之前就必需也完全可以做的事情。

文革也像希特勒的大屠杀和斯大林的古拉格群岛,正在得到记录、研究并且成为学校课程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我写的《1966:学生打老师的革命》从1997年以来印入哈佛大学的文革课读本,那里一个四年级大学生设计了问卷调查,开始做文革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的毕业论文。我也多次收到不同国家的中学生的来信,有中学生在作关于中国文革的课堂表演,有中学生制作了展览板块参加全国性的“历史日”展览竞赛。人类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从文革的历史灾难得到的教训也可以超越时间和国界。

多年以来,我访问了上千的文革经历者,建立了网上“文革受难者纪念园”,出版了五十万字的《文革受难者》一书。鼓励我继续这一研究的读者中,不但有经历过文革的中老年人,还有并未见过文革的年轻人。一位读者来信说,他每星期“老泪纵横”地听这本书的朗读。一位在文革后出生的年轻读者说,他花了两倍的价钱买到了这本书。当我闻此高价深感抱歉的时候,他却说他觉得“值”。我深深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2005年,有好几位读者来告诉我,《读者》杂志登载了我的书的前言的一节,〈牛鸡之间〉。他们说,这可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每期发行七百万册。只要其中有一半被读,就有三百五十万名读者看到了这个故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我在采访中听到的真实故事。一名文革中被送到“劳改”农场的人说,他养一群牛,常常带牛群去一棵大柳树附近吃草,那里的草长得特别好。有一次在那棵柳树旁杀了一头因为太老而不能干活的老牛。此后,他再带牛群去柳树边吃草的时候,牛群哞哞吼叫不肯前往,牛群记得他们被杀的同伴。但是鸡就不一样。杀了一只鸡后把鸡肠子什么的丢在地上,别的鸡会奔过来争抢啄食。

我用这个故事来讨论怎样对待文革受难者。在收到的读者来信中,这个故事常被提及。有一封来信的标题就是“我不愿再做鸡了。”感谢读者的理解,也感谢《读者》杂志传播这个故事给百万读者。道德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得到滋养就会生长。同情,怜悯,惭愧,温柔和爱,会在我们心头盖过那种“死些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冷酷论调,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岁月中多一点清明的理性,多一分高尚的道德,来对待他人和自己,也会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一个没有“斗争会”和没有“牛棚”的明天而努力。

四十年了。对于文革历史研究现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悲观,也有足够的理由感到乐观。而最重要的是,悲观或乐观都不能成为我们是否纪念文革受难者的主要因素。这种纪念是建立在正义、理性和道德的基础上的。这一纪念已经开始,也将继续。

今年8月,我们一定会纪念受难者。我甚至相信,8月5日,卞仲耘老师的忌日,有一天会正式成为“受难者日”,写在我们的日历上。这样的纪念,才能使我们不再沦为受难者。在根本的意义上来说,纪念并不是我们给予受难者和他们的家人什么,是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给了我们寻求拯救的启示。

8月了,让我们一起纪念受难者。

── 原载 《开放》8月号(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观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