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媒体甘肃造访“罗马军团”后裔

发表:2007-03-06 00:3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意大利媒体摄制组采访当地村民

有关在甘肃永昌县者来寨村居住有2000年前“罗马军团”后裔的说法是近年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一大焦点,但因没有足够的证据,这一历史问题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3月2日,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沿着骊?人历史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在茫茫戈壁中寻觅罗马“东征军”流落者后裔的“蛛丝马迹”。意大利媒体的到来,使沉寂在祁连山下的“白亭”与“骊靬遗址”再次热闹了起来。

“骊靬遗址”折射异域风情

3月初的永昌仍是一片天寒地冻,空中飘洒着雪花。2日下午1时,本报记者陪同意大媒体摄制组一行刚进永昌县城,耸立在312国道与该县城南城门交汇处的一座花岗岩巨幅雕塑引起了意大利媒体摄制组的注意,车子还未停稳,一人就下车扛起摄像机拍了起来。高高的基座上耸立着三座(两男一女)古代人物的全身雕像,目光深情而久远地眺望着远处的祁连山。同行的专家介绍说,这是确认骊靬古城遗址在永昌县境内后,县政府于1994年专门修建的,取名为“骊靬怀古”。中间的那位从着装、发式看得出是位汉代的长者;而另外一男一女敦实的身材、深凹的眼窝和卷曲的头发,一眼就看出是来自西域的百姓,女的牵着羊,男的手持稻谷,给人一种安定、丰裕之感。

胡日查和赵勇是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的摄制组成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胡日查说,他本是内蒙古人,是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北京记者处的一名中方制片人,也是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的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此次亲临永昌是受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北京记者处首席记者Paolo Longo的委托,与摄像赵勇一起合作完成这次采访任务。胡日查说,早在几年前,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就计划来永昌拍摄,但由于时机不成熟,计划多次被搁浅。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此次专门派出摄制组亲临永昌实地拍摄、采访,这在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

简单的午餐后,车子驶出县城,驶进了县城南10公里的者来寨村,该村有70多户人家,270多口人,靠着从祁连山流出的一条小河生息。在寨子西边那些高低不平的泥巴院落背后有一段残垣断壁的古老城墙,无论从什么角度也看不出它曾经的形状和作用,但这就是诸多中外史学家认定的两千年前的骊?古城遗址。史书中记载,骊?古城是专门为“骊人”而设。




有罗马特征的当地村民

这是一段长10米、高1米,呈S形的土墙,周围被铁链围了起来,土墙用黏土夯垒,至今依然坚实,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书四字“骊靬遗址”。在离城墙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竖立着一座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白色四角亭,亭子的横匾上写着三个魏书大字“骊亭”。胡日查沿着台阶一步步走上亭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真没想到,戈壁滩上还有这么一座异域风情的建筑。”摄像师赵勇在远处支起三角架,慢慢推着镜头。43岁的村民张建兴在镜头前充当了一个临时解说员。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古城墙有三层楼那么高,城墙上面也很宽。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村里的大人们在城墙上取土垫猪圈,可城墙上的黏土特别坚硬,铲不下来,于是就有人拿来炸药炸,但谁都没想到,这一炸竟炸出很多麻钱(铜钱),但遗憾的是,现在那些麻钱已找不到了。”

骊靬村民仍有独特习俗

走进该村顾建明的家,一个正在玩耍的小女孩引起了胡日查的注意,这位只有7岁的小女孩名叫顾明娜,是顾建明的大女儿,在附近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一头卷曲的黄发、高高的个头以及高高隆起的鼻梁是她区别于村里其他孩子最大的特征。村民都说“这孩子长得很像外国人。”或许是太紧张的缘故,声称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的顾明娜不敢说话,顾建明解释说,女儿的头发出生时就这样,小的时候头发还发光,正因为孩子的特征太过明显,村里的小家伙都叫她“黄毛子”。

除顾明娜外,意大利媒体还找到了多名长相酷似欧洲人的村民拍摄采访,与村民聊着与“骊?人”有关的话题,镜头时不时移开人群,对准寂静的村民院落、干枯的河道、苍野中孤零零的烽火台……

胡日查说:“通过媒体报道得知这个千古之谜即将揭开神秘面纱之际,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实地考察历经漫漫风尘留下的历史遗迹。”胡日查表示,此次拍摄的内容将根据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的日程安排,择时播出。

永昌历史上有没有“骊靬人”的记载靬县骊?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国荣说,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县志》关于民族的记述说,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外,还有番族(黄毛番、元旦番等5种),黄毛番当时住在永昌西南脑儿都等山,都有黄褐色头发,在血缘关系上由于长期与羌人等少数民族结合,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种族特征,这些人就是古罗马人的遗种,这些人后来去向如何,《县志》没有记载。被当地群众泛称的“骊靬人”中欧洲人体貌特征在有的家族中逐代出现,有的家族则隔代出现。如今,“骊靬人”在生产方式、文化传承、生活习俗等方面早已被汉民族同化,但仍有着细微的区别。古罗马人崇尚牛,如今,这里的人们对牛都表现出十分一致的热情,每到过春节,为祭祀祖先,村民们用面食蒸出的供品,或在供品上绘上牛头形,或做上牛鼻子,具有牛形的供品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祭祀品。另外,村民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出土文物与骊有关

宋国荣说,早在1993年,在距离骊?古城不远的村庄,一个农民在开沟修渠时挖出一根丈余尺长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一尺的木杆,但时代不详。经文物专家鉴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木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县骊?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关亨说,“村子里发现的好几样东西可能与骊人有关,现在保存在县骊靬文化展览馆。”事实上,这也是摄制组此次西行的一个意外收获。走进展览馆,盔顶、陶俑、人体骨骼等被发掘的文物就安放在这里,展览馆文物考古专家曹生奎一一向摄制组做了介绍。

出土于汉代的铜质盔顶上,书写的“招安”字样清晰可见,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的,“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与古罗马军队有关,可能来自一个骊战俘。

呈现在展览馆的一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发掘的99具汉代遗骸中的一具,通过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长,上肢短,身高1.8米)。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其颅骨右侧有明显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战乱。

汉代出土的陶俑,外观上看酷似欧洲人,这说明陶俑的作者周围生活着很多欧洲人。

关亨还告诉记者,沿着者来河进南山约9公里处的山湾,有一块方圆一里的山坡,有痕迹尚存的炼铁炉十多座,上面苔迹斑斑,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炒铁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骊?人”的炼铁场和武器制造场,还可挖到长着苔藓的铁渣。另外,在骊?古城不远处还竖立着两千多年前的烽火台,那是“骊人”大败张祚军队的南照面山的“雷石阵”,《晋书・张祚传》中有记载。



来源:兰州晨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