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母子趣闻:同住不同食 同族不同语

发表:2007-09-26 20:2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对于移民父母们来说,子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无法继承之,这也许是其最头疼的问题了。在父母们心里,中西兼备、外西内中,是最理想的子女的状态,不过,要求从小远离祖籍国氛围、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孩子做到这一点也确实不容易。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双方的理解和包容,站在彼此的立场作一个换位思考,彼此尝试着进入对方的文化观。诚如本文作者所言,“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中,求同存异”。

我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来美国留学的新侨。我们这代移民的后代,或者出生在美国,或者很小就来到美国。因此,在我们这两代移民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文化隔阂。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吃着不同的饭,讲着不同的话,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行为习惯。

同住不同食

我来美国两年半以后,让我母亲把3岁半的儿子乔尼卡带到美国。儿子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家,连久未见面的父母都不认识了。当时我正在读博士,所以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儿子来了两个星期就被送去托儿所了。在托儿所里,他看到的都是金发碧眼、肤色不同的孩子,听到的是不知何意的语言,吓得嚎啕大哭。中午吃饭时看到的食物,不识为何物,亦不知如何吃法,儿子拒不进食。第二天中午,我只好亲自去托儿所喂他吃饭。

没想到,自从吃了美国饭,儿子就不吃中餐了。早上吃热狗,中午吃汉堡,晚上吃比萨饼和鸡块。芹菜、黄瓜、胡萝卜、菜花一律生吃。美国食品多是微波半成品,连做带吃只需十几分钟,简单方便省时间,我便乐观其成。

我是顿顿离不开中餐。母子中西餐不同调,很少能在一起就餐,减少了家人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讲中文母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不吃中国饭开始,到不讲中国话,以至到最后,儿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被美国化了,成为典型的“香蕉人”。

同族不同语

一次,儿子看到我从信箱里取出一个大号信件,他说“好大一本信啊”。为了提高儿子的中文水平,我送儿子去暑期中文学校。他把写汉字当成画画,画得很好看,却不知是何意。一个夏天也没学会几句中文。美国朋友说,这是老师没教好,而我觉得儿子自己不肯学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从那以后,我就打消了再送儿子去中文学校的念头。

我当时要找教书工作,为了创造英文语境,开始与儿子完全讲英文,养成直接以英文表达的习惯,而不是将中文译换成英文。当我的英文语感形成了,大学聘书到手了,儿子的中文也快忘光了。

儿子读中学时要修外语课,学校里正好开中文课程。我觉得这是把中文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的绝佳机会。儿子却说他有他的选择,我们不能强加于他。结果他选修了四年西班牙语。后来因为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儿子又自学日文。唯独对中文知难而退。

我与母亲在家里讲中文,儿子自练西班牙语和日语,我们之间只能通过英语来沟通。有一次,儿子指着正在吃的饼干对姥姥说:“Twomore(还要两块饼干)。”姥姥一听,兔毛?秃毛?还以为饼干中发现兔毛了呢。为了能与外孙沟通,60多岁的姥姥也开始学英文单词。

还有一次,儿子问我:“我听许多人说ArmyTofu,那是什么意思啊?”我实在想不出来军队和豆腐有什么关系。最后才弄明白,他问的是阿弥陀佛!同是华裔,一家人却讲两国话,感觉很别扭。

同宗不同俗

儿子每次吐痰都吐到纸上,拿在手中,直到看到垃圾桶,才丢进去。这是在托儿所学的。当儿子回国看到“不许随地吐痰”的宣传画时,感到很惊奇,说这还用宣传告诉吗,在他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和儿子一起看电视,他笑得前仰后合,我却感觉不到任何可笑之处。问他笑什么,他要么说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要么就是说我没有幽默感。我知道这实际上是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个传媒载体,如果语言不通,很多习惯俗成和价值观念便难以解释,难以传承了。对我的“望子成龙”、“养儿防老”观念,儿子认为我这是不对的,他是独立的人,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他。上中学时,他对我说要更多的自由。我说,美国的孩子最自由了,你还要什么?他说要做他自己,要按个人的意愿,实现个人的价值。

在“9·11”事件发生后,老师立即在课堂上打开电视让学生们看即时新闻。当听到电视新闻里说“这是恐怖主义对我们价值观念的攻击,是对我们的民主制度的攻击”时,儿子义愤填膺,热血沸腾,自此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他为美国总统候选人做义工,为加州州长候选人阿诺·施瓦辛格做义工,为州众议员、市议员、学区教委做义工。在阿诺当选州长后,儿子还受邀参加了州长的就职典礼。

同根不同念

美国的教育对儿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教育注重与实际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学习数学百分比时,老师让学生每天追踪股票行情,计算出增降的百分比,因此激发了儿子对股票投资的兴趣,刚刚成年就开了自己的投资账户。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让学生写家谱时,必须写得与众不同才能得满分。我说:“家谱都是从祖先开始往下排,怎么发挥创造?还能倒着写,把你自己放在上面吗?”结果,儿子把家谱画成一棵树,祖先是根,他是叶,下面根深蒂固,上面枝繁叶茂。他还把泥土、树皮、树叶贴在纸上,终于绘制出一个别具一格的家谱,得到了满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造句作文时常常可以用画图来代替文字,于是儿子总是选择画画。后来在高中毕业画展中,他的画获得校外艺术家评审的一致好评,并获赠艺术学校的奖学金。有一次,我看到他把孙中山与蒋介石混为一谈。我鼓励他选修了中国现代史课程,结果获得他有史以来最低的成绩。

我深感他与中国文化的疏离,让他参加了世界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儿子从自己的出生地上海,到父母的出生地辽宁,从首都北京,到苏杭“天堂”,一路追本溯源。他开始了解到,他的父母从土插队到洋插队,从在美国举目无亲到安家立业,走过了多么漫长的道路。而路再长,也切不断我们在故乡的根;离家再远,也隔不断我们与故土的联系;出国再久,也稀释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回首20年移民路,我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能让儿子坚持学好中文。如今,我们母子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中,求同容异,汲取多元文化的营养,各自发展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来源:北美生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新一期特刊已经发表
请荣誉会员登陆下载
更多会员专刊

更多专题
今日重点文章
更多重点文章
donate
72小时热门排行
更多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更多专栏作家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