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观的乐山大佛(图)

作者:伊莲 发表:2008-04-05 13: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雕凿而成。乐山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历时九十余年完工,高达七十一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 一九九六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一、修建过程

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七一三年),完工于贞元十九年(公元八零三年),历时九十年,通高71.2米。海通禅师,是贵州人氏,为大佛的始建者,当年在凌云山上出家为僧。他见三江水流汇聚山下,惊涛拍岸,过往船只时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恶事。于是海通禅师发宏誓,开凿佛像,欲仰仗无边佛法,易暴浪为安流。海通出外化缘二十年,募集造佛经费,筹得一笔钱款,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要,海通怒目呵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于公元七一三年,他主持开凿修建大佛,当大佛修到肩部时,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顿了下来。

约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自捐俸金二十万两,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朝廷特赐当地的麻盐税款,充作造佛经费。当修到大佛的膝盖处,章仇兼琼因造佛有功,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因此,修造大佛的工程又被迫停顿。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自捐俸金五十万两,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九十余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二、大佛的奇迹

乐山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

大佛通高七十一米,头宽十米,发髻一千零二十一个,耳长七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鼻长五点六米,眉长五点六米,眼长三点三米,肩宽二十八米,可做篮球场,手指长八点三米,脚背宽八点五米,可围坐百人以上,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一千零二十一个。一九六二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一九九一年维修时,拾得遗存螺髻石三块,其中两块较完整,每块长达七十八厘米,顶部宽31.5×31.5厘米,根部宽24×24厘米。

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四层、九层、十八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竣工后,曾修造了十三层高的天宁阁覆盖,可惜天宁阁毁于明末的战乱。

大佛所在的乌尤山和凌云山体本身就是一尊硕大无比的天然睡佛。远远望去,乌尤山如同佛首,眉眼清晰可见;凌云山为佛身,妙处自然分明。其身形神态逼真,堪称天下一绝。但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千百年,只是到了一九八五年五月,一广东顺德老农于无意中摄得一张照片,约半个月后洗印出来后,才忽然发现"山形如佛身仰卧"。发现过程之戏剧性,真合了佛家的"机缘"要义。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连襟而成,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头南足北仰卧在三江之滨。巨型睡佛之"佛头"最为惟妙惟肖,乌尤山为"佛头",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富有神采;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东岩南坡则为其"腿"。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处,似乎正好应验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心即是佛"和古代民间"圣人出于腋下"之说,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三、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的塑像,这与唐代的弥勒信仰有关。弥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又译作弥帝隶、梅低梨、梅怛丽,或译作慈氏菩萨,意为未来佛,将接替释迦的佛位成佛。释迦佛成佛时,曾为弥勒菩萨授记,预言弥勒将在佛教末法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

因此,弥勒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历史上许多僧人在圆寂前曾发愿往生弥勒佛身边,如印度的阿难尊者、戒贤大师、中国的道安法师、玄奘大师、道宣律师以及近代虚云老和尚等。而且,古代僧人在抄写佛经时,也往往发愿以抄写佛经的功德,往生于弥勒佛身边,并得到弥勒佛的救度。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僧人中存在,而且在西域的少数民族中也曾存在。例如,在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铭文中表达修建佛寺而发的祈愿:"但愿这一功德善业所产生的力量能使我们以后与崇高的弥勒佛相会;但愿我们能从弥勒佛那里得到崇高的成佛的胜因。"由此,可见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

然而,弥勒只是未来佛的名号,在末法时期真正来传播佛法,度化众生,却是转轮圣王。据《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载,当弥勒出现时,转轮圣王将出现。佛经中载转轮圣王将降生在弥勒佛的国土,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救度世人。

在中国的汉地佛教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征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和尚。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征的古佛弥勒。

然而,寺院中的弥勒佛其实是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原名契此,为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人的命运,常拿着布袋化缘。圆寂前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按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发髻、双肩、眉毛等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而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