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季节 中国人寂寞

发表:2010-10-06 17:0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4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010年诺贝尔奖正陆续公布,有评论说,相较于一些国家的热闹,中国门前显得格外冷清了,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大国,却从未“染指”过诺贝尔奖,不得不让人有些遗憾。

湖南华声在线有评论指出,对于诺贝尔奖,中国政府比老百姓更期待,需要它证明很多东西,包括:民族是聪明的、体制是正确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像当年的奥运金牌,仅想证明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

还有评论说,每年10月,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就会如周期性病毒般准时发作一次。这种症状的表现多种多样,例如有人会参与讨论诺贝尔奖人选的话题,还有人会如数家珍地说着自己记得的获奖者。

评论说,“总之,这项原本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紧密的严肃奖项会突然变得异常亲民,大家关心它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拿到期末三好学生的奖状一样急切。”

其实,中国人曾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但都因为种种原因与诺贝尔科学奖一一错过。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认为,中国远离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了。”

他说,“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

丘成桐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大学考试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题,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

他还说,在中国,抄袭者被发现后还大摇大摆地在学校走动,教授在台上告诫学生要诚信,学生却在台下偷笑。学生会想:老师、校长都能抄袭,我为什么不能做?学风不正,再怎么谈诺贝尔奖都是假的。

评论表示,中国当前的学术界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学者甚至知名学者,学术造假、论文剽窃、虚报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日前曾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会出现诺贝尔奖得主。

但评论说,一个人才的横空出世并不像预言那样简单,中国学术界若不能解决掉自身的种种问题,那么中国人还将会10年、20年永远等下去。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