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諾貝爾獎正陸續公布,有評論說,相較於一些國家的熱鬧,中國門前顯得格外冷清了,作為一個佔世界人口總數20%的大國,卻從未「染指」過諾貝爾獎,不得不讓人有些遺憾。
湖南華聲在線有評論指出,對於諾貝爾獎,中國政府比老百姓更期待,需要它證明很多東西,包括:民族是聰明的、體制是正確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像當年的奧運金牌,僅想證明中國不再是東亞病夫。
還有評論說,每年10月,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就會如週期性病毒般準時發作一次。這種症狀的表現多種多樣,例如有人會參與討論諾貝爾獎人選的話題,還有人會如數家珍地說著自己記得的獲獎者。
評論說,「總之,這項原本和普通百姓關係並不緊密的嚴肅獎項會突然變得異常親民,大家關心它就像關心自己的孩子有沒有拿到期末三好學生的獎狀一樣急切。」
其實,中國人曾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趙忠堯的正負電子對湮滅實驗;王淦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中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但都因為種種原因與諾貝爾科學獎一一錯過。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認為,中國遠離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的尖端人才,學者不是‘為學問而做學問’,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自我滿足了。」
他說,「坦白說,在中國很少看到年輕人日以繼夜地為了某個科研項目去努力。」
丘成桐表示,中國家庭從孩子上小學就開始訓練他們為大學考試做準備,在學校裡老師幫學生猜題,學生照著模型去練習,完全埋沒了人的創新能力。
他還說,在中國,抄襲者被發現後還大搖大擺地在學校走動,教授在台上告誡學生要誠信,學生卻在台下偷笑。學生會想:老師、校長都能抄襲,我為什麼不能做?學風不正,再怎麼談諾貝爾獎都是假的。
評論表示,中國當前的學術界失德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學者甚至知名學者,學術造假、論文剽竊、虛報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日前曾預言,中國本土10年內會出現諾貝爾獎得主。
但評論說,一個人才的橫空出世並不像預言那樣簡單,中國學術界若不能解決掉自身的種種問題,那麼中國人還將會10年、20年永遠等下去。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