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裒泣墓》何以能流传千古(图)

作者:姚淦铭 发表:2011-05-14 16:5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闻雷泣墓》又称《王裒泣墓》,讲述了魏晋时孝子王裒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六则故事。

心系亡母   雷雨天伏在母亲坟前

魏晋时代的王裒,字伟元。据说他身长八尺四寸,容貌也长得非常出众,博学而多才多艺,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礼法,侍奉亲人至孝。他的母亲活着时,性极胆小,特别害怕打雷。母亲去世后,王裒将其葬在山林之中,但是每次遇到风雨,听到雷声,王裒即刻奔向母亲的墓地,跪在墓地前拜祭母亲并且哭泣,一边哭一边说:“我王裒在此,母亲不要畏惧!”

有一首诗对此描写得很生动: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冰魂,形容梅花、莲花等清白纯净的品质。这里另有意思,指因夜宿坟墓,有侵骨之冷。夜台,指坟墓、墓穴。阿香,是神话传说中的推雷车的女神;又有“阿香车”之说,指雷神之车,或雷声。不过,读到这里我们也会马上想起,在《后汉书·蔡顺传》一则里也有记载: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辄圜冢泣,曰:顺在此。可见古人在表述孝子之孝行时,有雷同的模式。

说起来,王裒也算名门之后,他的祖上就有当官的。王裒的祖父叫王修,是魏国的名士,官至大司农郎中令;他的父亲是王仪,为司马昭的司马,因讨伐东吴失败直言而被杀害。当时在东关那场战役失败后,皇帝就问众人:“最近的事情(指战事不利),这个罪责应该由谁来承担?”王仪说:“这该是元帅的过错。”皇帝大怒说:“司马难道把罪过归在我的头上吗!”于是就把他拖出去斩首了。因为父亲被杀,王裒就携着母亲,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家乡昌乐,并且在那里隐居起来,自耕自食,以教授为生。

自食其力   清贫隐居不接受帮助

因为非常贫穷,王裒就亲自耕种,用田里种出来的东西糊口谋生,他还用自己养的桑蚕吐丝来做成衣服。事实上,王裒身边有很多人想帮助他,但是都被他给拒绝了。

因为隐居的时候还讲课,所以王裒在当地有很多的门生。对于这位老师,他的门生曾经秘密地为他收割麦子,但是王裒看到后就把麦子丢掉。还有认识王裒的旧友们,看到王裒生活得如此穷困,就给他送东西,但是他都不接受。王裒的门徒被当地县里抓去服役,门徒请求王裒撰写文书给县令,他对门徒说:“你现在还是需要而且应该去服役,而我的德行很浅薄,不足以庇荫你,写了也没什么意义!而且我已经不执笔四十年了。”说完之后,他还徒步担着干饭,让儿子背着盐、豉(调味品)和草鞋,送服役的学生到县衙。

因为王裒在当地非常有名,而且他的门徒随从的人有千余人,庞大的队伍到县衙后,安丘县令还以为王裒是来拜访自己,专门穿好衣服出来迎接他,结果王裒鞠了一躬说:“我的门生来为县里服役,所以我来送别。”然后就流着眼泪而离去。

难离故土  战乱之中被盗贼所害

在父亲被杀之后的日子里,王裒一直不面向西而坐,这个举动表示王裒绝不做晋朝之臣。《诗经·小雅·蓼莪》中曾经写道: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说的就是又长又大的莪啊,那不是莪而是蒿;哀伤哀苦啊我的父母,生养我啊真劳苦。文中的“蓼”是长、大的意思。莪,美菜。蒿,贱草。莪蒿,也叫萝蒿、抱娘蒿。诗句的意思很有寓意,莪蒿常常抱宿根而生长,就像孩子依靠着母亲一样,比喻孩子长大了,全靠父母生养。然而蒿不可食,又比喻孩子不能终养父母之遗憾。据说,每次王裒读到这里都会流泪,后来他的门人甚至避开《蓼莪》之篇不再诵读。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知王裒贤德有才,不仅给他的父亲王仪平反,而且还多次邀请王裒出来做官,但王裒坚持不就,说什么都不答应。据说,因为让他做官,他还在其父墓侧筑屋而居,每日朝夕至墓前跪拜,而且手把着旁边的树悲哀地号啕大哭,他的鼻涕眼泪都溅落到了树枝上。时间久了之后,树木也为之枯槁。

王裒的孝行操尚感动乡里,他曾被推举为“孝廉”。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汉刘曜攻陷洛阳,大肆烧杀抢掠,齐地盗匪四起,亲戚朋友大批南迁,但王裒恋祖茔不肯离去,最后被盗贼所害。

趣味阅读   雹子不打孝廉地

曾有相关材料称,孝子王裒是历代儒学和官方教化民众与学子、倡导孝文化的榜样。明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昌乐知县范威倡导儒学,于王裒故里增筑王裒墓,并刻碑“魏孝子王裒之墓”用来纪念他,表彰他的德行。此后孝风倡行乡里,历代多有修葺增筑及刻碑表彰。

清康熙五十一年,徐人元《王裒墓》一诗中写道:

至性孤行绝代天,蓼莪诗废感生徒。
终生耻向西都坐,永痛长庐北海隅。
墓筑垣墉人共护,邑修俎豆吏躬趋。
刘君手植森森柏,莫遣哀魂泪洒枯。

今天还有很多有关的文字材料,也值得引述推介。比如,据《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记载:魏孝子王裒墓,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之马宋集以东八里,即今天的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该村原名桃花村,因临近王裒墓院,王裒墓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两次香火会,蔚为壮观,香火旺盛,闻名百里。日久,桃花村名渐隐,王裒院之名益显,于是就改名为王裒院。王裒院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王裒墓在村西,巍然兀立,墓前至今立着明成化二年魏孝子王裒之墓碑,碑高2.2米,宽1.1米。墓院两侧另有碑记6方,周围有柏树、国槐、白杨树等,院貌朴素、宽阔、宁穆,望之令人肃然起敬。

因为王裒的故事,村中还有很多美好传说,据该村老人讲,王裒墓有“仙方活人”的灵气,谁家的人得了重病,前去求拜,辄赐神药,食之即愈,十分灵验。还有“雹子不打孝廉地”的说法,传说王裒的孝心感动了玉皇大帝,特赐“免雹照牌”一面,所以王裒墓院附近很少发生雹灾。

相传王裒墓原有一个大院,四面是砖砌围墙,南北近百米,东西宽60米,占地近10亩。墓前建有凉亭三楹,八根八棱石柱挺拔矗立,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十分壮观。当时墓高20多米,院内有六十多棵两抱粗的大松树。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院墙、碑碣基本毁尽。王裒墓院近代几经浩劫,现状已非昔比,其状态与规模与原貌相差天壤,几近荒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