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古代村庄的布局理念(图)

作者:曹晓恒 发表:2012-06-06 15: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网络图片)

造房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为自己造房子,而且还没有70年产权的限制。选址、选料、施工……那叫一个讲究。富人家讲究的是房子材料的产地、档次,房子的设计和结构,一般人家也要讲究房子的质量、牢固,那是要传之后世,给儿子孙子娶媳妇当祖屋用的。

正因为先人营造房子如此用心用力,所以人们现在才能看到如此多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古建筑。这还是因为中国都是木结构的房子,无法抗拒自然规律,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虫蛀鼠咬,如果是西方那种石材为主的建筑方式,那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古建筑保存至今并非不可能。

零散分布的古村落、古建筑丰富多彩、各有特点。比如徽派建筑有徽派建筑的特点,苏式建筑有苏式建筑的特点,但这些古村落、古建筑也有内在规律可循,其外在体现或许各异,但一般都会遵循一定的规矩。文博副研究馆员、知名古建筑学家刘金发向记者讲述了江南古村落、古建筑的一般规律。

村庄选址

刘金发说,小到一幢房子,大到一个村落乃至一座城市的选址,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在一些山区村落体现得尤为明显。

人们去很多江南山区的古村落参观,或许发现这些古村落大都是坐北朝南,村后有一座挺拔的“靠山”,左右两边则有高度相对低一点的小山,村前一般都有一条小溪环抱。

这些共同点并不是巧合,而是有地理上和生产上的意义。中国地处北半球,一到冬天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选择坐北朝南、背靠大山,在背风一面造房子,可以有效保暖保温、防止北风直吹。东西两个方向有小山也是同样的道理,东西风比较干燥,只有南风温暖湿润,可以带来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村前有溪流也同样是出于农业生产考虑。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家畜、农作物都要依赖水源才能生存。便利的取水环境是村庄选址必须考虑的。从考古成果上看,南方的古村落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一般都在建立在海拔55~65米的高度。这个高度和江南一带的河流高度息息相关。选择这个海拔建村,既方便取水灌溉,又可以有效避免水涝灾害。同理,村庄虽然要选择背靠大山,但又要离山脚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为了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古人选择村址,除了要考虑以上几点,还要考察“靠山”的环境。从传统“风水学”上来说,就是看看山龙的龙毛、龙肉、龙血。剥除其神秘的面纱,其实就是看看山的植被(龙毛)、土壤土质(龙肉)、山泉(龙血)。只有植被丰茂、土层肥厚、山泉潺潺的山才是最适合定居的。随便想想也知道,什么都不长的濯濯童山无论如何是不适合居住的。既容易发生泥石流,又不能靠山吃山,就地取材。

水口树、宗祠、池塘……

人们到一些古村参观,往往能在村口看见一些参天大树,这就是所谓的“水口树”。因为树龄够大,水口树一般都比较高,就像天然的避雷针,有吸引雷击、保护房屋的作用。同时,水口树有屏风的作用,进村庄时,往往绕过水口树,才能看到村庄,可以起遮挡、迂回的作用。约定俗成,没有人会去砍水口树。

有些保存较好的村庄的水口树边上,还会有一种建筑:孤魂坛。有些农村有客死他乡的村民尸体不能运回村中的规定,孤魂坛就可以暂时用来停灵。这个规定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在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的古代,无法确定死于外地之人的死因,而古代疾疫、传染病并不少见,万一是死于传染病,禁止死者入村也算是一种防疫措施。

此外,村庄的中轴线一般都不建民居,而是建诸如祠堂、书院等公共设施。在城市中,府衙、皇宫等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就像现在的小区要求通电、通水、通网络通电视,还要附近有医院学校超市,这些是一个成熟小区的标准配备,典型的农村也有其必有的配置:祠堂、祖宅、池塘和本保庙或土地山神庙。除了这些,剩下的就是民居了。古代规矩多,一般的老百姓只能住三开间的房子,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住五开间的房子。那些有钱又没官衔的财主怎么办呢?他们就造“三明两暗”的房子来掩人耳目。所谓的三明两暗是指三间正常的房子加两间楼梯弄。古人的房子里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常见,就是天井。一般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天井左右两边的房子叫厢房,在西边的厢房里还曾经出过脍炙人口的一出戏《西厢记》。

大儒朱熹曾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很多农村,池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生活设施。不过,正方形的池塘则比较罕见。刘金发说,在农村宗祠前一般都有一口池塘。既方便生活,又有助于消防。古人对池塘的形状也比较讲究,古语中圆形叫池,方形叫塘,农村池塘多取圆形、椭圆形或者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较少。

水口树等特点体现得比较完备的是武义郭洞村。刘金发的老家婺城区半溪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基本符合上述的众多特点,可惜古建筑不多。此外,婺城区汤溪镇的寺平村、金东区傅村的山头下村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特点。

古人建房子就是为了居住,种水口树也是为了“风水”,但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古人的建筑理念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水口树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环境。他们肯定不会想到当初建起来为了居住的房子、村子有一天会成为旅游景点。如今的农村和城市呢?千篇一律、千房一面的丑陋建筑充斥其间,我们能给几百年后的子孙留下什么建筑遗产,他们能赏到什么古建筑?

来源:金华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