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古代村莊的布局理念(圖)

作者:曹曉恆 發表:2012-06-06 15: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網路圖片)

造房子,在任何時候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為自己造房子,而且還沒有70年產權的限制。選址、選料、施工……那叫一個講究。富人家講究的是房子材料的產地、檔次,房子的設計和結構,一般人家也要講究房子的質量、牢固,那是要傳之後世,給兒子孫子娶媳婦當祖屋用的。

正因為先人營造房子如此用心用力,所以人們現在才能看到如此多的、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古建築。這還是因為中國都是木結構的房子,無法抗拒自然規律,幾百年的風吹雨打蟲蛀鼠咬,如果是西方那種石材為主的建築方式,那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古建築保存至今並非不可能。

零散分布的古村落、古建築豐富多彩、各有特點。比如徽派建築有徽派建築的特點,蘇式建築有蘇式建築的特點,但這些古村落、古建築也有內在規律可循,其外在體現或許各異,但一般都會遵循一定的規矩。文博副研究館員、知名古建築學家劉金髮向記者講述了江南古村落、古建築的一般規律。

村莊選址

劉金髮說,小到一幢房子,大到一個村落乃至一座城市的選址,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這在一些山區村落體現得尤為明顯。

人們去很多江南山區的古村落參觀,或許發現這些古村落大都是坐北朝南,村後有一座挺拔的「靠山」,左右兩邊則有高度相對低一點的小山,村前一般都有一條小溪環抱。

這些共同點並不是巧合,而是有地理上和生產上的意義。中國地處北半球,一到冬天就「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選擇坐北朝南、背靠大山,在背風一面造房子,可以有效保暖保溫、防止北風直吹。東西兩個方向有小山也是同樣的道理,東西風比較乾燥,只有南風溫暖濕潤,可以帶來降水,有利於農業生產。

村前有溪流也同樣是出於農業生產考慮。中國傳統社會是農耕社會,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家畜、農作物都要依賴水源才能生存。便利的取水環境是村莊選址必須考慮的。從考古成果上看,南方的古村落從新石器時期開始,一般都在建立在海拔55~65米的高度。這個高度和江南一帶的河流高度息息相關。選擇這個海拔建村,既方便取水灌溉,又可以有效避免水澇災害。同理,村莊雖然要選擇背靠大山,但又要離山腳有一定的距離,這也是為了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古人選擇村址,除了要考慮以上幾點,還要考察「靠山」的環境。從傳統「風水學」上來說,就是看看山龍的龍毛、龍肉、龍血。剝除其神秘的面紗,其實就是看看山的植被(龍毛)、土壤土質(龍肉)、山泉(龍血)。只有植被豐茂、土層肥厚、山泉潺潺的山才是最適合定居的。隨便想想也知道,什麼都不長的濯濯童山無論如何是不適合居住的。既容易發生泥石流,又不能靠山吃山,就地取材。

水口樹、宗祠、池塘……

人們到一些古村參觀,往往能在村口看見一些參天大樹,這就是所謂的「水口樹」。因為樹齡夠大,水口樹一般都比較高,就像天然的避雷針,有吸引雷擊、保護房屋的作用。同時,水口樹有屏風的作用,進村莊時,往往繞過水口樹,才能看到村莊,可以起遮擋、迂迴的作用。約定俗成,沒有人會去砍水口樹。

有些保存較好的村莊的水口樹邊上,還會有一種建築:孤魂壇。有些農村有客死他鄉的村民屍體不能運回村中的規定,孤魂壇就可以暫時用來停靈。這個規定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在衛生條件非常落後的古代,無法確定死於外地之人的死因,而古代疾疫、傳染病並不少見,萬一是死於傳染病,禁止死者入村也算是一種防疫措施。

此外,村莊的中軸線一般都不建民居,而是建諸如祠堂、書院等公共設施。在城市中,府衙、皇宮等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

就像現在的小區要求通電、通水、通網路通電視,還要附近有醫院學校超市,這些是一個成熟小區的標準配備,典型的農村也有其必有的配置:祠堂、祖宅、池塘和本保廟或土地山神廟。除了這些,剩下的就是民居了。古代規矩多,一般的老百姓只能住三開間的房子,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住五開間的房子。那些有錢又沒官銜的財主怎麼辦呢?他們就造「三明兩暗」的房子來掩人耳目。所謂的三明兩暗是指三間正常的房子加兩間樓梯弄。古人的房子裡還有一個東西非常常見,就是天井。一般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天井左右兩邊的房子叫廂房,在西邊的廂房裡還曾經出過膾炙人口的一齣戲《西廂記》。

大儒朱熹曾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在很多農村,池塘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生活設施。不過,正方形的池塘則比較罕見。劉金髮說,在農村宗祠前一般都有一口池塘。既方便生活,又有助於消防。古人對池塘的形狀也比較講究,古語中圓形叫池,方形叫塘,農村池塘多取圓形、橢圓形或者長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較少。

水口樹等特點體現得比較完備的是武義郭洞村。劉金髮的老家婺城區半溪村也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村,基本符合上述的眾多特點,可惜古建築不多。此外,婺城區湯溪鎮的寺平村、金東區傅村的山頭下村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些特點。

古人建房子就是為了居住,種水口樹也是為了「風水」,但是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人們發現古人的建築理念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水口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環境。他們肯定不會想到當初建起來為了居住的房子、村子有一天會成為旅遊景點。如今的農村和城市呢?千篇一律、千房一面的醜陋建築充斥其間,我們能給幾百年後的子孫留下什麼建築遺產,他們能賞到什麼古建築?

来源:金華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