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神奇的湖上明珠 古代飞碟奇遇

发表:2013-05-15 15:1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十三岁考中进士。作过县令,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兼任过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他博学多才,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他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他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他还提出了用“十二气历”(纯粹的阳历)代替原来的历法(阴阳合历)的主张,这个历法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等等。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以笔记体裁形式完成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涵括了中国宋朝以前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领域的巨大成就,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梦溪笔谈》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全书分成十七类,计有:故事、神奇、异事、谚谑、杂志、人事、辩证、乐律、象数、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药议。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巨著《梦溪笔谈》第二十一卷《异事异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今天被广泛关注的飞碟。

在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在扬州出现了一只巨“珠”,常常在夜晚时可见。开始时它出入于天长县陂泽中,后来转入甓社湖,随后又在新开湖中现身,当地的居民和南来北往的行人常常能见到它。

沈括的一位友人的书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里,忽然看见这颗巨“珠”,离他还非常近。开始时,“珠”房微微的打开,有光自吻沿处透出,象横著的一条金线。突然,“珠”房大开,有半席那么大,里面白光如银,中有一颗如拳大的宝珠,耀眼夺目,不可正视。它放出来的光芒象初升的太阳,方圆十几里地的树木都能看见影子。只见天空火红一片,犹如燃烧的野火。倏然之际,“珠”飞一样地远去,象耀眼的太阳,浮于湖面上。

这颗珠放出的光不象古时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万丈,如同日光一般。高邮人崔伯易经常见到此珠,为此写过《明珠赋》。近年来已不再见到它,不知去向何方。樊良镇正处于“珠”往来的地方,过往的行人到此,往往会将船泊上几夜,等待“珠”的出现。用于观“珠”的亭子有一雅号--“玩珠”。

其实,上述的明珠现象,有可能就是一起古人所观察到的不明飞行物的活动事件。

(注:文章里所说的天长县陂泽、襞社湖、新开湖及樊良镇均在今江苏与安徽接壤处的高邮湖一带,位于扬州西北六十公里左右。)

【原文】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处,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歳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来源:阿波罗新闻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