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辛苦?为谁甜?(图)

——再谈父母的“天职”

作者:扬子江 发表:2015-08-19 11:2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唐代诗人罗隐的七言诗《蜂》引申的主题,寓意遥深,其命意令人耳目一新,尤其令天下父母深思。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反复咏叹,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读此诗让我们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可以看到现时社会中苦辛人生的影子,在北美社会,甚至可以看到移民北美华人的影子,特别是华人子女的父母。“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当然,作为父母,为了孩子,无论怎么辛苦,可以说都是在尽“天职”,是无可抱怨的。问题在于父母的辛苦包含着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动机;父母辛苦了,是否换得“甜”来。

据笔者所知,在北美华人社会存在着诸多困惑。这些困惑是观念性的、目的性的。反映华人社会在教育子女的价值取向上与北美西人社会有巨大的差别;反映出中西教育观念与方法的激烈碰撞。人类教育史告诉我们,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易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涮不掉的。笔者认为,在教育上,中西的根本差别,是体现在目标上的差别。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仍然为现代中国社会乃至北美华人津津乐道、孜孜以求,其典型是“学而优则仕”。“学仕文化”连绵数千年,无论作为价值取向,还是作为一种普通的价值观,它产生的社会效应,造成的“仕途”趋向,已经深深波及甚至扎根在许多华人心里,作为教育孩子的心理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中国大陆为甚,因为来到的是陌生的国度,华人子女的家长企盼孩子“早日进入主流”社会,成为“人上人”,好“出人头地”,希望儿女成龙成凤,是华人在北美社会顾此不疲的企求。(当然,在北美这个“仕途”与传统上的“做官”要淡化了许多,已经不再是中国传统的“仕途”了。)这种企盼就不太顾及孩子的兴趣、能力和精力,让孩子像海绵吸收水份一样去吸取“博大精深”的知识系列。这可以从一些孩子的日常“学习安排”中窥见一斑。我们看到,许多华人子女比西人子女多许多倍的“课余负担”。许多华人子女除了正常的美国学校的学习之外,要上“中文学校”,要“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舞蹈”、“学体操”、“学游泳”、“学法语”……应有尽有。父母把他们的儿女当作鸭子,填鸭式的往嘴里塞“养料”(这里不讨论孩子们能不能应对,能不能接受)。

我认为,孩子的兴趣若不是自然、自愿产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肯定不堪负荷,在心理上抵制,甚至整日疲惫至极。另外相反,例如我的小孙子今年8岁,第一次滑雪就胆大无比,敢从高山往下“放”,姿势全是自我调整的,还算规范。第二次、第三次是他急切要的,越滑越妙。他说要“代表美国参加冬奥”!?成与不成,难料!但今后的第四次、第N次以及“冬奥”成了动机和动力。父母就是要去发现和培养孩子“天然”的正当合理的需求。

西方人重视的是孩子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做个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人。我们中国人比较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教育。西人首先重视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他们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精神的前提,物质基础。而健康的精神中,德行属于首位,学问则属于第二位。英国教育哲学家洛克在两个世纪前就说过:“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属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还说:“一个德行的或者有智慧的人,比一个大学者更有无限可贵之处。”在方法上,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诫律”,即硬性规定或告诫,或是“不许做什么”、“不许越雷池一步”。父母虽然十分“爱护”、“呵护”孩子,“为儿孩做牛马”;可是,保护孩子的父母为何想不到,这些孩子“在门外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了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无能力。”有的父母以为孩子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鲁迅语)在中国人中间,这些现象已是司空见惯。西方人从孩子幼小时,就相信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给予良好的原则和牢固的习惯。说教、告诫、指令、叮嘱甚至痛骂都不是教育,教育是实际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在培养和训练中形成牢固的习惯,才算完成了教育。

中国有“言教者讼,身教者从”的先进理念,即“言教”(说教),是让孩子知道“是非”(讼),只有“身教”(以身作则)才能使孩子“服从”(跟着做)。但是,遗憾的是,父母的“身教”,(乃至教师、公务员、官员等成人)正是中国家庭(乃至学校、社会)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西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孩子“精神”的形成,及早形成精神,影响孩子一生一世。让孩子遇事自己去摸索、体验,如忍耐劳苦、吃苦耐劳,是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西方社会的父母,并不那么注重孩子的欲求,穿衣戴帽,寒暑易节均由他们自己去感受,不像中国人把孩子当成“乖乖儿”,无节制的包办、疼爱。把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看作是疼爱的表现。孩子的欲望是多方面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原始的、现代的都可能有。但是只有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才是最好的原则。克制自己的欲望可以说这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原则的基础。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有个重大的错误,就是对于“精神”没有及时加以充分的注意;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侯没有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对子女是一种自然的爱,离开了理智的的严密监视,就极容易流于溺爱,对于子女的过失有时由于爱而放纵不管。

人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是正常的,但是,一是不能跨越年龄追求欲望,二是不能让欲望不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这中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欲望,而在于有没有管束欲望的能力与克制某欲望的动力。在教育孩子时,孩子会须赖以生存的力量和规则,我们成人都应该及时给予他们。精神脆弱是中国父母带给孩子的致命弱点(学校亦当要负责任)。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受到严格的责任感的教育,这需要象西方人那样培养孩子坚忍、有勇气的气概。可以说,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和支柱。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是一个有正直价值的人的品质。坚忍和勇气使我们抵抗我们所怕的危险和所感到的灾祸,对于一个人四面受敌的人生是十分宝贵的品质。我们民族早就存在过,而现在把这种品质丢弃了。现在该重视了,从小就该培养,愈早愈好。真正的坚忍要准备遭受各种各样的危险。无论遇到什么灾祸都屹立不动。人们常说,“中国孩子是在蜜中长大的”。殊不知,懦弱精神正是“蜜中”养成。其实,培养孩子的大胆精神,不怕危险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使他们受惯“痛苦”,从观念上,父母不要每逢看见孩子受一点点痛苦就去哀怜他们,或让他们去哀怜他们自己,而且应该间或故意使他们受些痛苦。自古就有这种培养人的方法。

中国孩子的父母可谓含辛茹苦,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惜血本,可怜他们的心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但“自以为教育成功”的父母一方面很少注意孩子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不去“研究”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影响,只顾埋头酿蜜,是否换得“甜”来?难道不是做父母的应该慎重思考的吗?而且千万不能一代一代的父母像传递香火一样往下传!?

扬子江更多故事请看﹕
http://www.secretchina.com/taxonomy/18005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