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女性:塾师的精神世界(图)

发表:2016-09-13 10: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每个朝代,都各自的氛围,因此对女子的规范与束缚,各有所不同之处。(图片来源:卧虎藏龙视频截图)

胡石兰

清代女诗人胡石兰(本名胡慎仪,字采齐,号石兰,又号鉴湖散人),她在中年的某一天,突然回忆起了早年的深闺生活:追思昔日深闺内,玉肌绰约飘香佩,小鬟扶我傍花阴,弓鞋怕溜苔痕翠。宁知中岁苦奔波,烈日狂飘任折磨。

那时候她生活优渥,优雅而美丽地在深闺里低吟浅唱,其证明便是一双纤纤小脚──怕地面上苍苔湿滑,弓鞋不胜其翠,小丫鬟在旁边扶着她──那是明清女子有闲阶层背景的象征。然而人到中年,却遭逢逆境,胡石兰不得不到处奔波,曝晒于炎炎太阳下面,早岁的风雅荡然无存。她现在是一位巡游的女塾师

像胡石兰这样的女子,广泛地活跃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她们长于诗文绘画,出入于官员和富商的家庭,担任其妩媚的女儿、小妾的家庭女教师。这种生活非常不稳固,随着官员升迁或是自己家庭搬迁,她们的职业生涯也极为动荡。胡石兰的中年便是这样奔波无定。在帝国晚期高度城市化的江南,一个流动的女性教师阶层,经营出新的女性空间,她们获得了一个职业专称“闺塾师”。

和两个世纪以后她们的英国同行一样,她们的身份颇为尴尬。在雇主家里,她们既不是客人,也不是主人,也不是仆役,她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也许可能和自己的学生情谊深厚,但她们的职业生涯却依赖于雇主的喜好和心情。她们教学生识字、绘画,更多的则是教闺中女子作诗。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教师,多是神职人员的孤女,或破产的中产阶级女孩。闺塾师们则是传统文人家庭里的女儿。她们有女性教育的传统,从母亲和祖母那里获得传统的学问和书画艺术。

曹大家

17世纪末期的一幅雕版绘画再现了这些闺塾师优雅知性的气质。清人金古良的《无双谱》里有一幅《曹大家班惠班》,画中女子是闺塾师们的偶像、汉代的班昭,她完成了兄长班固未竟的事业,续成《汉书》,她也是皇宫里包括皇后、贵人们在内的贵妇们的老师,又因为嫁给姓曹的男子而被称作曹大家。画中女子温雅端丽,服饰是典型的明代女子装束。她左手手捧书卷,右手兰指轻拢,右嘴角微微轻翘,显示着她沉浸于书中的世界。

曹大家是完美的闺塾师。她本人是一位大儒,国母、后宫的妃嫔这些王朝最尊贵的女性聆听她的道德教诲和学问传授。也正是她作《女诫》,为女子树立了一套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的思想。她被列为女教的圣人。在男性空间里的如鱼得水,反而令她站在男性立场上严格规范女性的生存空间。在此之前的《礼记•内则》已经规定了女子教育的根本: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女孩从十岁起就要接受女教师的教导,学习礼仪说话,纺织烹饪,为将来成为妻子和母亲做准备。

李清照

另外一位女塾师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战乱中辗转求生,他们夫妇收藏的金石文物散尽。无儿无女的词人没有了任何依靠,匆忙中,词人嫁给了一个狡狯小人张汝舟,很快她发现这是一场失败的婚姻,抓住张汝舟骗官的把柄告发他,不惜为此坐牢(宋代法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事实确凿,妻子也要服刑两年)。她的亲戚故旧当然不能坐视,在他们的援手下,她只被关了九天就出狱了。

晚年流荡无归生活没有保障,李清照选取一些资质出众的女弟子,把自己的创作经验传授予她们,同时以作稻粱之资。《醉翁谈录》记载了韩玉父《寻夫题漠口铺》诗,诗前小序里说,“妾本秦人,先大父尝仕,朝乱离落,因家钱塘。儿时,易安居士教以写诗”。南宋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里说他的太太“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作为女塾师的李清照看起来比较失败,有材质的女孩子,选择一种更平凡而安稳的女性之路,她所教授的学生似乎无一名世。

但明末清初的女塾师们比她们的前辈走得更远。这得益于女性生活的活跃。女性的才华受到推崇,地方志中不仅记录那些为丈夫守寡的贞烈节妇,也为那些才华出众的士绅女子留下名字和诗歌。

黄媛介

生于浙江嘉兴的黄媛介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她的家族盛产学者,她的哥哥是一位学者,而姐姐是一位诗人,然而贫穷也与她们家庭如影随形。结婚以后,黄媛介开始在男性世界里谋生,她四处教书,售卖诗、画、字来供养家庭。

她的丈夫描述了一幅场景,这是黄媛介沿着江南水道独自旅行中的一幕:皆令渡江时西陵雨来,沙流湿汾,顾之不见,斜颌乃见踟蹰于驿亭之间,书奁绣帙半弃之傍舍中,当斯时,虽欲效扶风橐笔撰述东征,不可得矣。蜷缩在驿站的黄媛介,书箱、行李散落一地,而她的丈夫只能远远观望。她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夫妻关系格局。

公众领域对女性才华的赞赏,黄媛介们的巡游教育,就连社会上一般人家对女子教育都有了一种不同以前的态度。明人凌濛初的拟话本《二刻拍案惊奇》里有个故事《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托言元末淮南民家,有一个聪明异常的女儿翠翠,五六岁就能诵读诗书,父母就把她送到学堂里去,“做个不带冠的秀才”。

她和同学金定是最出色的两个学生,小儿女互相恋慕,终于成就一段绝世因缘。翠翠稍稍长大之后就不再上学。这里的私塾,男女同学是无疑的了。在另外一个故事《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里,作者直言“蜀女多才,自古为然。至今两川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还有考试进庠,做青衿弟子”。

18世纪,塾师已经是女性一种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诗人苏畹兰自己办了一个“家塾”,专收女弟子。但家庭女教师和男主人的恋情故事并没有发生在中国。那些知名闺塾师的传记作家们忙着证明她们品性高洁,尽管才华出众声名远播,却无损于一位清白妻子的德行,她们仍然是传统两性格局的维护者;只不过,在她们身上,男女性别角色发生了短暂的扭转……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