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对卓别林说:“你不发一语,但是全世界的人都懂你。”(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接续〈经典!那些脍炙人口的卓别林电影〉一文。
“卓别林”不发一语却受推崇
卓别林于《淘金记》中诠释了一场“面包舞”,不须言语即表露心情。
《淘金记》讲述夏何洛去阿拉斯加淘金的故事。
虽然我并未将卓别林所有的作品一一观赏过一遍,而且也早已习惯现今充满绚丽色彩、大气磅礴以及繁复的画面结构的现代电影,但不得不说,卓别林的作品能够动人,真有它的意义所在。或许是提前先获悉他是位反战人士吧!那么,自然而然就更能懂得他会让本有的人道精神在电影中散发着璀璨光辉。即使他一句也不说,我们都能懂。被誉为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的爱因斯坦,就相当推崇卓别林的电影。
爱因斯坦曾写信给卓别林:“我相当钦佩你的艺术,它是如此的国际化。你不发一语,但是全世界的人都懂你。”(What I admire most about your artis that's universal. You don't say any word and the whole world understands you!
卓别林则回说:“这是真的!但是你的荣誉更伟大,全世界的人都不懂你,但他们还是敬佩你。”(True. But your glory is greater! The world admires you while no one understands you!)
瞧!称赞卓别林的人可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呐!能执导出被爱因斯坦如此赞许的作品的电影人士能有几人?这两位世界名人的对话还真是有趣,难怪令人莞尔,难怪被广为流传。
“卓别林”独创鲜活又精妙的电影艺术
在《寻子遇仙记》、《城市之光》、《淘金记》等作品中,卓别林创造的流浪汉一角实在殊异。这号人物之所以在群众中显得突出,一大半来自于他认知的世界与他人不同,当他依顺性格与想法来做出反应时,那恰恰是与他人造成扞格之处。他的认知与他人绝对不同,或应该说是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大于个体之间的冲突的。但是,他又视这样的自己为理所当然。所以没有发笑的主角本身就与其他角色产生了冲突,画面上的对立与冲突,在某一定程度上缔造了笑料,引发观影者的会心一笑。
另外,无论是《淘金记》中,那位饥饿到烹煮了皮鞋来吃,用叉子叉着鞋带的小人物,还是在《摩登时代》中,那位以同一动作机械化的不停工作着的工人,卓别林都以巧妙的构思来塑造出经典的萤幕画面,让人难忘。我们在了解这号小人物带来的意义时,就得更深入了解创作者卓别林的本意,这样才能更完善且更深刻的掌握电影语言中隐微的精妙之处。或许,这样才能真正了解隐伏不显、各阶段的深浅不同的讽谕意义。或许那讽谕是连卓别林自己都不甚清楚自己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与批判意识究竟为何,这就是创作的奥妙之处!
法国电影评论者戎・米提(Jean Mitry)曾于《卓别林的电影艺术》中说道,卓别林的影片是兼具诙谐与戏剧性的作品集,“很多段落的芭蕾彼此密合无间,均衡和谐连结而成一逻辑延续性的整体。反讽与讥嘲的描绘,以及充满人性的主角那独特的个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这风格化的人物是现实的再现;而喜剧效果是来自动作显示的特殊含义,并非由动作本身直接而来。因此越加突出夏何洛内在象征性格与外在身分的行动二者一贯的存在方式,可以透视他的传奇故事。”
一、表现形式受影评者赞赏
戎・米提明确的指出卓别林的电影创作之所以价值甚高的原因所在:“卓别林把各种非电影元素引进电影的领域,诸如舞蹈、芭蕾、哑剧等形式。他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形式,巧妙的使用电影语言使之再现。因此,卓别林的电影包含两个层次,即舞蹈、芭蕾、哑剧等表现形式的内容,与电影语言再现的外在形式。”
卓别林最擅长的哑剧(默剧),米提给予极高评价,认为与其他的哑剧有着天壤之别:“卓别林的动作自然而真实,一般人的哑剧动作则是抽象的象征符号。”
其实,哑剧是根据一般人于现实中的动作来归纳出一套可行的动作与表情上的模仿,可是卓别林却能超脱于基本原则--“模式”以外。米提认为这是起因于卓别林的哑剧动作并非预构的模式,他的动作是“瞬间自然的反应,完全是内在思维、精神的立即外在反射,而不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可以反复再三、万灵不误的‘标准’动作”。
法国导演巴霍(Jean-Louis Barrault)亦曾表示,“卓别林若演醉鬼,会从头上醉到脚下,醉到天上的星星在打转。他从不演得过火,别人要花两分钟比手画脚,他只消十五秒即表达无遗。”
二、舞蹈的编排多变却自然
卓别林编排的舞蹈与肢体动作相当多元,并与故事情节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使得电影更加丰富精采。
另外,卓别林在片中编排的舞蹈,米提亦认为是“一种回避直叙的手法……卓别林的舞蹈,并不囿于某一类型,而是活泼多变的表现形式。他创造独自的韵律格调,基于心理变化的条件,重新创造自然美妙的舞蹈。他的芭蕾也不例外。与舞蹈、哑剧动作一样,其姿势、步伐与运转,完全视剧情之需,受整体情境的支配。其节奏因舞者心境的韵致而成,不留斧凿之痕。简言之,卓别林的芭蕾是神化再塑的舞术,与作品中诸要素结合无间,浑然一体。”
就连卓别林手拿叉子,以叉子为脚,面包为鞋而跳动的“面包舞”都显出其巧妙的心思。“面包舞”搭配着角色当下的情感与精神状态,表情与动作诠释得到位,在在令人印象深刻。
卓别林独创鲜活的电影艺术
我相信,若是有人在模仿卓别林的“夏何洛”造型与肢体动作,有在关注电影之人绝对一瞥即知晓他是在模仿鼎鼎大名的“卓别林”。为什么?全因为卓别林开创的人物实在是具备了能轻易的与其他角色区隔开来的个人风格,因此真的是太经典到在世界上闯出了大名。单单几个动作,甚至是一个道具就可能让人明了,眼前的表演是专属于“卓别林”风格的。
卓别林之所以能创造出跨越国家、语言等圈限的电影角色,全来自于他独创出角色个体的活跃风格与其能随心境而舞动的鲜明语言--肢体动作。因此,将这个角色置放在哪一个位置上,他都能被群体给衬托出来,进而留驻于观众内心,成为大萤幕的经典人物。
电影最棒的地方,莫过于实践了现实中无法成真的梦想。当脑中构思的离奇玄妙的画面一一化作大萤幕上的影像,那真是让人又惊又喜。卓别林眼见自己的无形思维与想像一一化做实物,创作一一受到吹捧,应该是欣喜万分,这也真多亏他年幼时的自我锻炼。在童稚时期就想当表演者的卓别林,并非一蹴即成,他可是步步朝着演艺之路前进的。即使年幼的他不是那么清楚表演技艺究竟是什么,他却在以母亲为表演老师之际,展开了学习,懂得模仿他人,懂得尝试以各种肢体动作来表达心意。历经数年后,他确实开始站在舞台上演出了。经过数年的磨练,他的梦想更坚固、更具体,也更庞大了。他跨入电影圈后,开始在那领域中开创出一片广博世界。
《白鲸传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2015)有句电影词儿说得好:“知识的终点,是臆测的开始。”不过,就算是未到知识的尽头,若是想将不一样的精神内涵传递出来或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电影,自然得大步迈开,率先步履在众人之前,推敲再推敲、斟酌再斟酌……
“卓别林”风格待模仿与突破
虽然从现今的眼光来看卓别林电影,难免会觉得有些地方的讲述方式过于快速,难以衔接人物随即而来的心路历程,缺乏震撼人心的声光效果的黑白画面也显得粗糙。但是,任谁都不得不认同,卓别林的确开创电影艺术的新形式。他在那个时代塑造的夏何洛已经超越时间、地域,就这样烙印在众人心里。
短胡、手杖、大鞋、宽松裤子已经成为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鲜明符码,在没有卓别林的演绎功力之际,若又缺乏像这样迥异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观造型,实在难让人产生好奇而多关注几眼,因此也就不可能再创造出一个能活跃在任何时代的电影角色了。其实,卓别林开创具备了自身特色的电影艺术,却也静待着后世的突破。即使他逝世多年,默剧时代也早消逝,却仍有许多人不断模拟着卓别林那鲜活无比的肢体语言与表达能力。这应该是因为“卓别林”被视作一个有水准的表演坎儿,供表演者许下心愿,期许自己在以他为榜样之际,还能跨越并再独创出一个紧紧抓住世人目光的经典作品或电影角儿。
无论如何,卓别林都如《舞台生涯》中的喜剧演员Calvero所言的那样,“他的家在剧院”,他适合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与世人分享他的绝妙点子。想必卓别林在将内心想望化为实景之时,即能从拍摄过程中获得满溢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因此才能令电影艺术达到独树一帜的极致,供后人学习与仰望。
参考资料
一、书籍
路易士・卢克作;卡塞莱斯・阿瓦特绘《名人传记——我的伟人朋友:大家好!我是卓别林》(台北:明天国际图书,2010)
查理・卓别林着;孙实译;梁实秋主编《名人伟人传记全集36卓别林》(台北:名人,1982)
戎・米提着;杜赞贵译《卓别林的电影艺术》(台北:志文,1979)
二、网页
〈当卓别林参加模仿卓别林大赛,而且输了〉(MPlus)
〈你所不知道的默剧大师,卓别林的10件奇事〉(言人志™)
〈〔查理・卓别林〕如今人们还会被他逗笑吗?〉(言人志™)
〈幽你一默:搞笑英语口语对话〉(每日头条)
卓别林、城市之光、AFI百年百大电影(维基百科)
三、卓别林电影
《寻子遇仙记》(又译《弃儿的故事》、《孤儿流浪记》,The Kid),1921
《淘金记》(The Gold Rush),1925
《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
《舞台生涯》(又译《舞台春秋》,Limelight),1952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