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噩梦 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懂(组图)

作者:三角君 发表:2020-06-28 09:2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大学
北京大学(图片来源:Endeneon /wiki/CC BY 4.0)

【看中国2020年6月28日讯】多年以后,苟晶对于当年连续两年落榜之后的痛苦依然记忆犹新。

她说:“这件事情受伤害最大的是我父母。当时在农村的生活有多艰难,连续供我读两年,又是多困难,两次都落榜,那种失落感和愧疚感无以言表。”

这些天来,人们对苟晶、陈春秀这两个被顶替的山东农家女投以巨大的同情。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她们“被偷走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高考之于底层孩子的意义,若非置身其间,站在岸上很难看得真切。

有谁在高考之后很多年,还会做关于高考的噩梦?

我会。上大学乃至大学毕业之后的若干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做高考噩梦。

有时候是梦见自己考砸了,落榜了;有时候是梦见自己在考场上,铃声响了才发现忘记图答题卡;有时候是梦见考得成绩不理想,正在纠结要不要复读……

然后当巨大的失落和压抑像大山一样压住自己身体的时候,我便醒了,重新意识到自己早已过了高考这道鬼门关和独木桥。于是裹紧被子,满心庆幸。

后来我跟高中同学交流,发现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多年如一日地做着高考噩梦,大家的梦境都是类似的。直到最近两年,我才不再做这类噩梦。

我们在怕什么?

我们怕唯一的救命稻草没有抓住,我们怕生活中仅存的光一闪而过,我们怕全家人的多年期望一夕落空。

现在看,跟陈春秀、苟晶们的高考噩梦相比,我们这些高考胜利者的噩梦算什么啊。我们醒了也就好了,而她们的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噩梦。

每一个寒门子弟的高考梦都不是自己的。

陈春秀有个哥哥,但是哥哥成绩不如她,父亲说谁成绩好供谁,所以哥哥辍学,陈春秀继续念书。

苟晶姐妹三个,家里负担不起三个人的学费,二妹退学去餐馆刷盘子,一天一元工资,一个月30元都交给父母,资助姐姐妹妹读书。

山东因“女人不上桌”等陋习常被批评,但是就我观察,山东农村家庭在供孩子读书时是几乎不会重男轻女的,“谁成绩好供谁”是约定俗成的规则。

高考不仅是一个人翻身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翻身的希望。

我在高二之前,仗着自己天资聪明,从来没有下过苦功去读书。但是高二有一天,我突然开窍了。我认真审视了一下前方的人生路,发现高考我输不起,于是我开始像其他同学一样早起晚睡,再也不胡思乱想。

我暗自告诫自己:“不管你对应试教育有多大的怨恨,不管你对未来有多么天马行空的打算,先规规矩矩过了高考这关再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对农村孩子来说,能走到参加高考这一步,先不管高考成绩如何,已经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一大批孩子初中还没毕业就陆陆续续辍学了。上海、江苏的家长总是抱怨中考录取率低,山东的中考录取率也不高,但没人抱怨。因为成绩不够优秀的孩子早早就被家长和老师放弃了,不需要中考去淘汰他们。

“在农村,考不上大学,要么种地,要么去打工。”陈春秀如是说。

我记得有个从小玩大的伙伴辍学去打工时,我们剩下的人还安慰他“行行出状元”“不管在哪里好好干都能出人头地”。后来才知道,当时有多么天真。

打工当然也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但是成才几率之低,成才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且看苟晶和陈春秀的真实经历:

2000年,苟晶与老公一起去了杭州,老公在一家单位上班,苟晶则从事各种各样的零工。开始几年,她在杭州骑着自行车,满大街销售化妆品、软件。每天骑几十公里,“晚上累得全身骨头痛,痛得都睡不着觉。”

2004年的10月,陈春秀到烟台打工。她先是在食品厂做工人,长期接触冷冻生鲜,双手被冻出红疮,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元。后来又到电子厂加工镀膜镜片,每天接触有刺激性的化学药水,时间一久,她的嗓子变得沙哑。

韩寒退学那会,我正在上初中。当时学校里也有一些孩子受到韩寒等榜样的鼓舞,决定去社会上闯荡,但几乎每个人都后悔了,有些后来又回到了学校。江湖哪里是好玩的。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不知道是不是高级黑。

高考 顶替 大学

不过帖子里说的道理我其实也想过的。即使让陈春秀得到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也未必能像顶替者那样进入体制工作。

在2020年,我们必须承认:高考与科考不是一码事,高考是选才,科举是选官。考上好大学不意味着好工作,在人生的奋斗路上,大学只是起点。

但是我想说: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大学这个起点太重要了。

大学四年,让我们这些没有家庭积淀,没有社会资源,甚至连世面都没见过的孩子,可以过几年不紧张、不艰苦的日子,可以从容地做一些长远打算,可以积累一些接物待人的经验,可以结识一些将来可以互为支撑的朋友,可以抓住一些继续上升的机会。

大学毕业之后,人生还是会面临套路和不公。但是对于苟晶、陈春秀这样的底层孩子来说,失去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失去的是一整个世界。

大学开学那天,不仅是我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是我第一次离开山东,第一次离开我们市,第一次离开我们县。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列哐当哐当的绿皮车上,一个少年对未来的向往。感谢故乡不顶替之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人间思想笔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