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11月8日对乌克兰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且猛烈的无人机与飞弹攻击,其主要目标锁定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供应赫梅利尼茨基市和瑞夫尼市两座核电厂的几个变电所。图为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乌克兰防空部队2025年7月18日在基辅的无人机袭击中部署以对抗俄罗斯无人机。(图片来源:SERGEI SUPINSKY/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俄罗斯11月8日对乌克兰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且猛烈的无人机与飞弹攻击,其主要目标锁定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供应赫梅利尼茨基市和瑞夫尼市两座核电厂的几个变电所。此次袭击造成了严重的生命损失与基础设施损坏,7人不幸丧生,另有26人受伤。这次袭击不仅是双方冲突的持续升级,也反映出在美欧外交斡旋陷入停滞之际,交战双方对彼此能源设施的攻击已成为战场上的常态。
俄罗斯大规模空袭
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指出,俄方在此次大规模袭击中动用了超过450架无人机和45枚飞弹,显示了攻击的规模之大。乌克兰外交部长西比哈强调,这些针对变电所的攻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并非偶然,俄罗斯此举无疑是在蓄意危害欧洲的核安全。他呼吁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并敦促所有重视核安全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大陆与印度,共同向俄罗斯施压,要求其停止对核能设施的鲁莽攻击,以避免引发潜在的核灾事故。泽伦斯基总统也借此机会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对莫斯科的制裁力度,他认为俄军袭击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目的是为了让乌克兰民众难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尽管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尽力拦截,仍面临巨大挑战。乌克兰成功拦截或摧毁了406架无人机和9枚飞弹,但仍有26枚飞弹和52架无人机突破防线,击中乌克兰境内25处地点。英国《金融时报》在11月8日报导中指出,俄罗斯弹道飞弹性能的提升,加上乌克兰武器库中先进防空系统数量的有限,导致了拦截率大幅下降。此次袭击造成的七名罹难者中,三人来自第聂伯罗地区,三人来自札波罗热地区,一人来自哈尔科夫地区,显示了攻击的广泛性和致命性。
乌克兰总理思维里登科和副总理库列巴证实,基辅、波塔瓦和哈尔科夫等地区的能源设施在此次袭击中遭受严重损坏,导致约10万居民面临断水断电的困境,建筑物内的暖气供应也随之中断。乌克兰政府正全力进行抢修并调度能源,以应对危机。乌克兰国营电力公司Tsentrenergo表示,此次袭击是自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该公司设施遭受的最大规模攻击,一度导致发电量降至零。该公司预计在11月9日,大多数地区将实施分区轮流停电,每次停电时间长达8至16小时不等,其位于基辅与哈尔科夫的电厂也已暂停运作。乌克兰能源部长在11月8日声明,尽管情况稍有稳定,但基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内次克、哈尔科夫、波塔瓦、切尔尼戈夫及苏米等地仍可能面临轮流停电的局面。
乌克兰反击
俄罗斯国防部于11月8日表示,此次大规模攻击是动用高精准的长程陆基、海基与空基武器,锁定乌克兰的兵工厂以及天然气等能源设施,并将其视为对乌军袭击俄罗斯境内的报复行动。这表明俄罗斯将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视作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并对其造成广泛破坏。
作为回应,乌克兰也立即采取了反击行动。俄罗斯地方官员在11月9日报告称,俄乌边界附近的两座主要城市——佛洛尼斯和贝尔哥罗德,均一度发生停电与供暖中断的情况。俄乌双方在社群媒体Telegram的新闻频道上皆声称,针对佛洛尼斯的袭击目标是当地的一座火力发电厂。而在贝尔哥罗德,约有2万户家庭的供电及供暖受到影响。根据2021年俄乌战争爆发前的人口普查数据,贝尔哥罗德市共有34万户居民,受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俄罗斯国防部在11月9日也发布声明,表示在布扬斯克和罗斯托夫两个地区成功拦截或摧毁了44架乌克兰无人机,这也间接证实了乌克兰的反击行动。
此次俄罗斯针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攻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乌克兰反击,标志着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并将对乌克兰平民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冬季来临之际,大规模的断电、断水和供暖中断,无疑将加剧人道危机,使得乌克兰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双方对能源设施的相互攻击,不仅危及平民的生存,也带来了潜在的核安全风险,对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构成威胁。在外交途径陷入僵局的背景下,这种“以牙还牙”式的攻击,使得俄乌冲突的解决前景更加不明朗。国际社会对于如何有效制止这类针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攻击,以及如何确保核设施的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