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以來,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國主要官方媒體相繼以「用電形勢嚴峻」、「缺電成定局」、「電力缺口擴大」等字眼來形容中國陷入缺電危機;而中國政府也首次發布同時要求26個城市啟動限電措施準備,顯見今年缺電事態的嚴重。
目前,中國缺電現象可說從點、線、面,快速擴散開來。《人民日報》報導指出,2003年福建、浙江等省份持續拉閘限電,由於煤炭供應、天氣等因素,去年冬山西、四川、貴州、上海、河北、廣東等地缺電嚴重,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都已陷入缺電危機。
據瞭解,山西省從去年十二月起,對省內十一個地區採用電計畫指標,以緩解缺電窘境,而臺、港廠商集中的廣東省已傳出取消電費優惠措施,就算水資源豐沛的四川省,進入冬、春季交替的枯水期,每日最大用電缺口超過四千萬千瓦,浙江省缺電最嚴重,用電負荷達95%。
被視為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在去年12月初就已調漲工商業用戶的電價,最高調幅達5%,對高耗能產業衝擊頗大,雖然上海並未像部分南方省份開始實施輪流供電,但上海市政府從12月4日起要求購物中心在上午10點到中午的時段關閉中央取暖設施,並下令工廠減產或改為夜間生產,來因應缺電危機。據中國電監會統計,去年中國電力需求增長將達15%,達到創記錄的2兆多千瓦,是25年來用電增幅最大的一年。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發布電力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04年中國電力緊缺將更加嚴峻,其中浙江、江蘇和上海是缺電重點地區,將對工業用電、高耗能行業等採取強制限電措施,中國缺電危機恐將會持續惡化,這是由於電力公司裝機容量不足以應付經濟成長帶來的電力需求,今年將有更多中國省市遇到斷電問題,尤其集中在華東等城市。
不過,為保證民生用電,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近日已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和醫院、黨政機關、部隊、醫院、金融機構等重要單位用電。
據瞭解,常年受到缺電困擾的杭州市,有政府官員坦承已收到政府相關單位的要求通知,並隨時作出對企業限電的措施。該名官員指出,中央政府預計今年夏天用電量將大幅增加,加上今年天氣炎熱、又不降雨,缺電荒仍無法有效解決,擔心地方政府可能會為了保護地方經濟利益給予企業供電,卻可能損害民生用電的權益,因此,要求地方政府要配合對企業限電的措施。
隨著夏季的到來,目前在華東各地已陸續出現三十多度高溫,由於氣溫日漸升高,用電量大增,使原本已短缺的電力更加吃緊,浙江省電網日負荷率在93%以上,超出82%的正常負荷率。現時,儘管華東電網擴大電力,並且實施離尖峰用電指標,如江蘇 900萬□以上、安徽150萬□以上、浙江800萬□以上、上海400萬□以上,但華東地區仍是大陸缺電最嚴重的地區,華東電網今夏可能出現高達2000 萬□電力缺口,預計還是無法解決嚴重缺電問題。
目前中國政府已下令通知要求上海、杭州、寧波、南京、合肥等26個缺電嚴重的城市,隨時準備啟動A級限電應急準備;同時,中共國家發改委亦發布調漲工業用電價格政策,其中西部地區每□漲0.02元人民幣到0.03元,東部地區約提高0.02元,全中國平均每□時調整0.014元。
一家在江蘇設廠的工廠認為,「中國政府調高電價造成不少企業成本大增,但仍將無法抑制用電量需求,現在不少國內外廠商最擔心的已不是電價上漲,因電價上漲的價格還可以承受,如今最憂心的是,是未來幾個月,廠商製造業將面臨生產停擺,倘若訂單無法如期交貨,蒙受的巨大損失將難以想像。
有外電報導指出,「現時在華東一帶的台資製造企業對大陸愈加嚴重的缺電問題相當頭痛,除了購買發電機時間緊迫外,小型企業自行發電還能應付,但對大型企業而言,今年的限電將是可怕的惡夢,尤其是各地方政府鼓勵的出口企業,雖然過去各地方政府均保證不會限電。但是這次全面性的限電,這些大型企業恐怕也會被列為限電對象。」
香港大和研究所中國研究主任艾利克斯表示:「中國缺電的情況還可能進一步惡化,這是因為中國電力事業在過去數年投資不足,與電力事業利潤密切相關的政策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於中國政府並未表示何時展開電力事業的改革,這使得新電廠的開工延遲。」
北京大唐等電力公司在過去就曾表態說,除非獲准提高電價,抵銷煤炭價格上漲的因素,否則他們沒有資金提高發電量,中國大約有70%的電廠靠燃煤發電。據美林證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電廠用煤炭的亞洲市場價格在八個月內上漲了55%。中國政府已經要求煤礦停止增加煤炭出口,以確保國內電廠獲得足夠的煤炭供應。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表示,電力短缺問題可能到2005年減輕,到2006年供需才會達到一定的平衡。
亞洲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