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中共的反動程度和腐朽程度遠遠超過滿清皇朝。
據有關資料,當年的產業發展速度,也要超過目前中共自以為了不起的高速發展速度達幾個百分點。
當然,另一方面,政治反對派的膽怯和軟弱程度,也是滿清末年的反對派所沒有的;中共稍微採取一點遠遠比滿清小得多的開明措施,受到反對派的歡呼程度,更是滿清末年所看不到的。
與滿清末年相比,統治者(中共)反動程度的增加和政治反對派不爭氣程度的增加,雙重阻礙作用,大大延長了中共的統治。但正因為如此,中共的反動程度遠超過滿清,老百姓反對中共的烈度和廣度,要比滿清末年大得多,老百姓和反動統治者雙方人數的對比,差距也更要大得多。這種對比使得任何的良性互動和互相諒解,都成為不可能,因此,中共滅亡的命運,是必然的。
--網路文摘編者 2006-1-16日
晚清的改革
為什麼沒有改變滿清滅亡的命運?
朱長超
19世紀最後幾年,歷經內憂外患的清朝這艘破船在風浪中飄搖。幾年前,清朝的統治者們,包括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還對變革派深惡痛疾,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如今,看到敗像叢生,擔心起滿清的命運,在潮流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實行康有為等人倡導的改革來。幾年前,變法運動的幾位重要人物,因為倡導變法而碟血菜市口。而六君子被殺後不幾年,鎮壓變法運動的人們,居然繼承起他們的事業,也像模像樣地拿起改革的旗幟,成了耀眼而又奇怪的改革的新星。
鎮壓變法運動的元凶老佛爺首先舉起了改革的大旗。她是康梁的死對頭,但維新成為時代思潮,改革成為社會潮流,她老人家明白,不改革滿清必亡無疑,她也想通過改革挽狂瀾於將倒。她老人家因為支持議和團運動,不得不輾轉逃難,歷盡狼狽和艱辛之後,回到北京開始實行新政,。她批准五大臣出國考察立憲制度,作出準備進行政治改革的架子;她不辭勞苦,親自到天津視察,以表示對袁世凱改革運動的支持;她親自批准結束沿襲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變革了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此外,她還批准興建女學,建立工廠,開採礦藏,擴建鐵路。她也自稱「力圖變法,銳意振興。」成了當年改革的倡導者和總設計師。
曾用六君子的鮮血染紅了紅頂子的袁世凱,儼然成了改革派的領袖人物。袁世凱在天津搞了個改革樣板,他以求富、求強為方針,提出了治國十策,他改革軍制,建立新軍,創辦巡警,提倡實業,廣興教育。他還倡導西方的新生活方式,建立了自來水廠,電影院,俱樂部,一時,改革運動在天津蒸蒸日上,當年鎮壓改革派的凶手成了今日改革開放的明星。
改革順應時代的潮流,也符合社會民意,一度,清朝的經濟確實有些起色,人民也對其抱有希望。但是,滿清這艘破船還是很快就沉沒了。1908年,清朝出臺立憲大綱,過了三四年,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退位。清朝為什麼那麼快地走到了歷史的終點呢?為什麼改革沒有使清朝走上富強和長治久安的道路呢?為什麼改革沒有改變清廷被人民推翻的命運呢?
清廷拒絕進行深層的政治改革。
上述這些改革只侷限於經濟改革,教育改革,雖然這些改革也有益,也重要,它們畢竟是局部的,相對次要的。政治改革才是基本的。這些改革是否徹底,是否真有成效,也與政治改革密切相關。但是,政治改革卻嚴重滯後。當時清廷的改革方針是,千改革萬改革,清廷萬世一系的權力不能削弱改革。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君為臣綱,皇權至上,「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就是說,普通的公務可以放開一些,但是,大權是不能傍落的,朝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老佛爺的權力是不能有絲毫動搖的。保守派們千方百計阻礙政治改革,其理由是,中國「規模未備,民智未開。」政治改革不具備條件。
第二,政治改革嚴重落後於民眾的要求和解決社會矛盾的需要。
當時,清廷吏治腐敗,社會積弊叢生,需要依靠政治改革消除社會弊病。廣大民眾也迫切希望學習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使國家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當時的社會輿論認為,憲政必立,我國必強,憲政必不立,吾國必亡。社會需要和民眾願望都寄希望於政治改革。但清廷對政治改革卻採取迴避、阻撓和拖延的態度,加深了社會矛盾,也使廣大民眾對清廷最終失去信心。多數民眾的失望,意味著清廷統治的合法性根基的動搖。雖然,後來清朝也不得不裝模作樣地準備進行立憲,但是,處處落後於形勢,處處落後於民眾的希望。政治改革的嚴重滯後,使清廷大失人心,大失時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迫於形勢,急忙頒布重大信條十九條,準備像英國一樣採取虛君共和制。但是,這已經晚了。清廷的改革,處處落後於社會問題的解決,處處落後於民眾的願望。它被人民所拋棄,被歷史所拋棄,是有其必然性的。
治改革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糊弄群眾,欺騙天下。
說清朝政府一點不搞政治改革,這也有點冤枉。慈禧曾派出了5位大臣出國考察政治,聲言準備立憲事宜。欽定立憲大綱,也像模像樣地制訂了出來。但是,立憲的準備期是9年,並且規定,皇家統治者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外交、軍事、司法、用人等權力,一概由清廷決定。它仍然堅持大清帝國皇統萬世不易,皇帝神聖不可侵犯。可見,清廷的改革只是表面文章,它唸唸不忘的是堅持封建極權統治。堅持權極統治不得人心,第二年,清朝就壽終正寢了。
由於拒絕政治改革,清廷積累下來的種種社會矛盾無法解決,社會膿包一天天地腫脹,潰爛,吏治依然一天天地腐敗下去,最終限制了經濟改革的成效。沒有及時地進行政治改革,社會矛盾的積累和對改革的失望,客觀上為革命創造了良好的土壤,促進了革命力量的發展,同盟會發展迅速,清朝內外交困,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的勝利只是時間的問題。
1912年,清朝走到了歷史的終點。如果當年慈禧能順應歷史潮流,及時地、主動地、深入地進行政治改革,清朝有可能走上君主立憲道路,就如英國走過的道路一樣。如果這樣,中國也可能減少社會轉型所付出的巨大成本。清廷滅亡後中國出現過軍伐割據、內亂頻仍的局面。如果當年清朝進行政治改革,這些代價是可以避免的。相比較而言,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走政治改革的道路,對社會生產力破壞最小,是一種社會代價最輕的轉型方式。但是,一己一家的私利,阻礙了清廷走上這種社會進步最優化的道路,其結果,一是清廷終於被人民所唾棄,二是中國社會付出了較大的代價。當然,從歷史前進的角度看,這種代價還是必須的。值得的。要不是無數志士仁人們前仆後繼,我們今天有可能依然在老佛爺的統治之下,盤著長辮子,帶著水袋呢!
《網路文摘》,徐水良主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