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統一的條件正加速喪失

作者:陳破空 發表:2006-03-22 19: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新年伊始,兩岸三方(民進黨、國民黨、共產黨)動作頻繁,或隔岸較勁,或同流竟舟,好戲連臺。兩岸關係,撲朔迷離。


兩岸三方角力,馬英九爆冷

「臺灣未來有很多可能的選項,不論是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都必須由人民決定。」2月14日,國民黨中央在《自由時報》刊登頭版廣告,如是說。該廣告一出,猶如投下一枚震撼彈,島內外震動。大部分解讀認為:國民黨兩岸政策出現重大轉變,首度將「台獨」歸為未來選項之一。

雖然事後,國民黨高層特意解釋:獨立是臺灣人民的選項,並非國民黨的選項。但親自潤色和拍板刊登該份廣告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通過此舉,已經達到了三重目的:其一,改變國民黨戰略方向,斷然與連宋拉開距離;其二,使國民黨立場更趨中間化,擴大選民基礎;其三,直攻綠營,搶奪獨派票源。直接和僅僅在獨派最大報紙《自由時報》上刊登這份廣告,用意昭然。

毫無疑問,這份震撼廣告的主要目標,還是瞄準2008年:總統大選。為國民黨提前建構戰略制高點。但與此同時,外界也窺出馬英九的思維變遷。

回顧去年,泛藍方面,自從連宋等人登陸訪問後,掀起一陣「大陸熱」,藍營上下,不再懼怕戴「紅帽子」,不僅接踵登陸訪問,更紛紛鼓吹「中國機會論」。謹慎如國民黨新科主席馬英九,也不能脫俗。馬曾放話:中共現階段已經沒有促統,只是反獨,即僅僅希望維持現狀,臺灣應藉此機會,爭取與大陸簽署「中程和平協議 」,務實發展兩岸經貿。

然而,維持現狀,發展經貿,不也正是中共的手段?中共的戰略意圖,從來就是:從經濟上拖住臺灣,進而從政治上拖住臺灣。國民黨的立場,豈不正中共產黨之下懷?

泛藍幾乎替中共「做嫁衣裳」

事實上正是如此。看上去,在兩岸議題上,民進黨顯得被動。但國民黨也面臨陷阱 ,如果「中國牌」打過頭,同樣陷入被動。只要仔細觀察中共的動態,就一目瞭然。現階段中共對臺的手法:其一,只與藍營交道,不與綠營接觸,以期拉攏和分化 ;其二,對臺灣政治,盡量不發聲,甚至連台獨勢力的大動作,也盡量一言不發。


中共已經瞭解:在臺灣,泛綠的任何言行,都會招致泛藍的批評。中共高層的算盤就是:反正有泛藍制衡泛綠,中共自己又何必勞神?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反台獨議題上,不知不覺地,連宋把持下的泛藍陣營,實際上替代了中共,擔當起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角色。「替他人做嫁衣裳。」

其三,中共不聲不響,加緊以經貿手段,控制臺灣。目前,中國大陸外貿總產值疊創新高,對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都保持巨額順差,但對臺灣,卻保持逆差。去年 ,大陸、香港兩地對臺貿易逆差,已經達到498億美元,明顯可見刻意的痕跡。

兩岸經貿發展上的客觀趨勢對中共有利。儘管過半台商在大陸陷於虧損,但台商投資大陸不僅與日俱增,而且趨於項目大型化,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越來越多;過去二十多年裡,中國大陸吸收的外資總額中,台資竟然佔了一半,達到2800億美元 ;臺灣經濟因此被嚴重掏空,中小企業受到極大打擊;一項民調顯示:74%的臺灣民眾,擔憂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而失去自主性。

最為諷刺的是,中共利用包括台資在內的龐大外資,不僅製造了中國經濟的表面繁榮,藉以鞏固其自身政權,而且加倍擴充軍備軍力,年年猛增瞄準臺灣的導彈、軍艦、和戰鬥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台資西進大陸,豈不是養虎遺患?或者,是重演「農夫與蛇」的故事?

其實,臺灣統獨兩派,都需明白一個道理:中共之所以不再促統,而只是反獨。恰恰就在於台獨運動的聲勢和影響。如果臺灣沒有獨立的聲音,中共就只有促統的一面了。台獨,不僅給以國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製造了相輔相存的政治生態,也實在給足了中共面子,讓中共不至於立即面對因兩岸統一主題而激起的民主浪潮。一個香港回歸,已經讓中共「受夠了」:在香港,中共既要立一個「一國兩制」的牌坊 ,又要繼續沉溺當獨裁的「婊子」。為此費盡心機,絞盡腦汁。同時,中共借「反台獨」為名,豎起一個「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招牌,挾此虛名,以令天下。

馬英九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李登輝?

馬英九上任國民黨主席之初,或受制於連戰餘威,或囿於對中國大陸的不甚瞭解,曾屢屢暴露思維誤區。比如,馬說:中共已經開始承認國民黨抗日的功績了。其實,國民黨抗日,共產黨不抗日,本來就是鐵的史實,又何須共產黨承認?況且,中共勉強承認國民黨功績的同時,仍然扭曲說是共產黨「領導了抗日」。

又比如,「臺灣光復」六十年之時,馬批評民進黨不紀念,說「連共產黨都紀念了」,試想,六十年來,共產黨從不紀念,如今突然紀念,不是出於「統戰」目的,又所為何來?再比如,馬勉勵國民黨新生代,竟脫口說出「希望出一個胡錦濤」的昏話。此時,胡錦濤正在對岸瘋狂打壓媒體,大興文字獄,封鎖網際網路;用全副武裝的軍警,對付手無寸鐵的村民,製造「汕尾血案」等。馬英九對此,竟然熟視無睹?難怪遭到包括「統派」人士龍應臺在內的各界人士炮轟。

到今年2月,馬英九似乎才開始變得清醒起來,登廣告宣示尊重臺灣人民的各種選項,包括獨立選項,無疑是邁向務實的表現。

從今以後,馬英九成了雙麵人,既可能是統派,也可能是獨派。符合一種期待,也符合另一種期待。前一種期待是,如果馬英九上臺,可能大幅改善兩岸關係,甚至於引領臺灣,邁向兩岸統一;另一種期待是,上臺後的馬英九,可能順應島內主流民意,進一步追求臺灣主體意識,在中共繼續專制的前提下,甚至引領臺灣,走向獨立。

歷史或許讓人們發現,在某種程度上,馬英九並非連戰的傳人,而是李登輝的傳人
??? 。畢竟,在去年黨主席選舉中,連戰並沒有投票給馬英九,而投票給王金平。馬安能絲毫不耿耿於懷?而對比之下,1998年,李登輝為馬英九奮力站臺,並用一句「新臺灣人」,把馬送進臺北市府。此情此恩,馬安能全然不叨念?

「廢統」、「終統」:臺美上演「雙簧」

當然,馬英九及國民黨在「台獨」選項上的轉變,直接因應於陳水扁和民進黨的「 廢統論」。年初,陳水扁發表元旦文告,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為兩岸經貿關係重新定調。看上去,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時代前期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是「跨前一步」;現又調整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是 「退後半步」。但卻兌現了陳水扁在去年底的臺灣地方選舉中所作的宣示:如果泛綠敗選,將進一步緊縮兩岸政策。從政治上而言,陳水扁此舉,是為了鞏固深綠選票,即鞏固民進黨執政的基本盤。

未幾,陳水扁又提議「廢除國統綱領」(即「廢統」,後在文字上改為「終統」) 。對陳緊縮兩岸經貿,美方表示「高度關注」;對「廢統」,美方則以書面形式敦促臺方維持現狀。有的媒體對此大加渲染,以為扁搞「突然襲擊」,美方因此惱怒。實際上,這至多不過是美方的一個表面姿態。美臺雙方極可能事前已經溝通,臺方放炮,美方聲明,極可能上演了一出「雙簧」大戲。

事實上,美國對臺政策的兩條底線從未移動。美方固然不希望海峽兩岸因任何原由 、包括台獨原由而開戰,以免美方被迫捲入;但美方也決不願意看到,民主的臺灣同專制的中國走得太近。尤其今日,文明世界正日益嚴重地籠罩在「中國威脅」(實為「中共威脅」)的陰影之下。美方售臺的五十四輛全新型AAV7兩棲登陸戰車,近期全數運臺,部署於臺灣南北兩端,美軍正協助臺軍訓練掌握。這一情節 ,豈不是對這一形勢的最好註腳?

共產黨是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

美方強調,反對「片面改變兩岸現狀」。如果說,追求獨立,是「片面改變兩岸現狀」;那麼,追求統一,何嘗又不是?至少在臺灣就屬於片面。因為藍綠兩營具有不同價值取向。其實,這裡有一個時間概念:「當前」。也就是說,當前追求獨立和當前追求統一,都是「片面改變現狀」。如果放諸未來,則另當別論。

未來追求獨立,或未來追求統一,可能性和可行性都不容置疑。只是,未來是當前的延伸。當前的獨立訴求愈高,未來獨立的可能性愈大;反之,當前的統一訴求愈高,未來統一的可能性愈大。顯然,在臺灣,當前的獨立訴求,早已經大於當前的統一訴求。各項民意測驗都證實這一點。國民黨的立場轉變,更證實這一點。

為什麼會這樣?臺灣內部的政治生態和民意演變,固然為首因,但作為最大的外部因素,中國大陸的情勢也十分關鍵。在大陸執政的中共當局,頑固拒絕民主,死命延續獨裁,成為臺灣內部獨派壓倒統派的最大誘因。

以馬英九的立場為例。馬早就有言在先:「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甚至也不到大陸訪問。這一原則立場,至少比連戰等人進步和清醒得多。馬的這一立場,倒可以反證:中共才是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道理很簡單,拒絕民主,就是拒絕統一。中共頑固阻擋大陸民主化,阻擋得越久,兩岸統一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以統一和分裂為標準來論「功罪」(共產黨宣傳如是),可以說,1949年,以暴力手段推翻國民政府的共產黨,不僅是當年分裂兩岸的禍首,也是今日阻礙兩岸統一的罪人。

馬英九及其國民黨的轉向,也表明,兩岸統一的條件正加速喪失。從中國大陸的角度而言,毫無疑問,堅持獨裁、拒絕民主的中國共產黨,是造成這一後果的主要和直接肇因。論及歷史責任,中共無以推卸。

(原載《開放》,2006年三月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