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應該是什麼樣的?

作者:薛湧 發表:2007-04-28 00: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不久前,媒體曝出北大將在科技園區的教學用地上興建「未明大酒店」,後來北大方面急忙出來「闢謠」,稱是要用該園區15%的用地建造一個酒店式的會議中心,作為國際交流的平臺;其餘的 85%土地轉換為教學科研用地後,幾年來已陸續興建了政府管理學院樓、新法學樓和光華管理學院樓,並即將興建校醫院樓、經濟學院綜合樓、工學院與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樓等一批教學科研建築。

這樣的「闢謠」,並沒有使人心安。我是北大的畢業生,對老校園頗為熟悉;並在美國生活十幾年,雖然足不出戶,但因為泡圖書館的緣故,對耶魯和哈佛兩個校園比較熟悉,也在其間參加了一些學術活動。對比一下,覺得北大即使是建所謂酒店式的會議中心,也實在有些離譜兒。

首先,學校是教學科研之地,並不是開會的地方。北大急需一個開會的「平臺」,可見會議是多麼頻繁。這麼多的會議,如果教授們要不斷捲入的話,他們什麼時候做學問從事教學呢?這是第一疑問。第二,即使需要開會,大學也是最不需要會議中心的地方。道理很簡單,大學有的是教室。大部分學術會議都比較小。真正的學術交流,一個幾十人的小會就已經很大了。人再多,那多半是看熱鬧,很難有效地進行交流。大規模的學術會議,一般找個大會堂用一個小時「禮貌」一下,接下來就分小組開會。現有大學的設施也都能承受。第三,一般學術會議的與會者,多是大學教授,平時在校教學。他們出來開會,也是在放假期間最方便。放假正好是大學教室空的時候,正好用於會議接待。很難想像為什麼還需要另外的會議設施。第四,北大經營一個大酒店,恐怕有不少商業利潤。國外一些私立大學,也搞經營。但名牌學校,不會把這麼招眼的商業設施放在校園中心。這等於砸自己的牌子。

其實,更令人憂慮的還不是這個酒店,而是北大校園整個的發展計畫。我最近打電話向一位北大教授瞭解情況,根據他的描述,北大的基本建設思路是:校園主要由教學行政大樓(當然包括這個酒店)佔據;周邊則被學生宿舍包圍,比如許多教師宿舍,都要給學生宿舍讓出來;教授們要搬到更外圍,大部分將住到五環以外,上班可能要四十分鐘。

校區建設模式並不僅僅是蓋幾個大樓的建築問題,而更體現了大學管理階層對大學的理解和辦學哲學。從這個校區發展模式看,北大的辦學哲學是錯的,對全國的高等教育也將產生極壞的影響,需要立即剎車。

大學產生於1200年前後的歐洲,從一開始就是個學術共同體,其原初的幾個特點至今沒有變,也成為西方大學成功的基本因素。所謂學術共同體,最重要的是師生共居,教學與生活空間混合。這樣才能創造學術社區的氣氛,加強師生的互動。後來大學不斷擴張,那種小社區的師生共居模式不能原封不動地保存。但是,世界名牌大學,都想方設法保持這一師生共居的共同體模式,這就是西方流行的寄宿學院制。

關於寄宿學院制度的重要,普遍被國內教育界忽視,唯一詳細的介紹,是我《精英的階梯》一書中的一個章節。寄宿學院,是大學誕生後不久出現,起初不過是某一地區的學生的共居宿舍,或者是給窮學生提供的居住場所;後來成為以牛津,劍橋為首的英國大學的模式,並被美國的一流大學所模仿。這種學院制,是把龐大的學生群體分割安置到若干學院中,形成小的社區,為學術共同體成員創造更好的「面對面」互動的條件。比如牛津大學,就有39個學院之多。耶魯有五千多本科生,低年級的學生必須住在12個寄宿學院中,每個學院大約 450個學生。哈佛也大同小異,不過不叫學院(college),而叫House。

每個學院,都是一個小的獨立王國。牛津等英國大學的學院獨立性也許最強:每個學院在財政,教員任命,甚至學術傳統上,都有強大的自主性。比如牛津的Merton學院,在中世紀就是所謂Merton學派的大本營。美國大學中學院的獨立性雖然沒有這麼強,但嚴格保留了其形式。學院中有宿舍,教室,辦公室,圖書館,餐廳,健身房等等設施,並有寄宿的院長 (master)和教授,和學生朝夕共處,自成一家。我在耶魯的導師是大名鼎鼎的史景遷教授。他的辦公室,是在一個學院的學生宿舍的地下室。上面兩層是學生宿舍,第三層則是一位寄宿教授的公寓。這樣的學院,就是一個教育和學術的家庭。難怪世界一流大學的校友們日後碰上寒暄,第一句話往往問:「你是哪個學院的?」如果不屬於一個學院,同在一個大學,那就算是表兄弟姐妹。如果在一個學院,就成了一個核心家庭出身,是親兄弟姐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種學院制,塑造了學生的一生。

中國大學急於學習世界一流大學的模式。可惜,第一代留學生基本都是研究生,進了一流的研究院,對這種寄宿學院制沒有體驗和瞭解。他們受國內專業化教育的塑造,出去後又面臨專業競爭的強大壓力,很難走出自己的圈子來深入瞭解本科教育。遺憾的是,這些人對「世界一流大學」狹隘的理解,嚴重影響了前幾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運動,使以研究院模式來規劃本科教育成為主流,完全無視寄宿式學院這一根本。

北大校區建設的模式,無疑是對世界一流大學誤解的產物,危害無窮。首先,學生的住宿和教學設施分離,這實際上就是教學與生活脫離在建築語言中的表現。在這種環境中,學生不是用生命來學習,也難以把教室裡學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生活。而在美國一些學院,學生從宿舍的床上跳起來,穿上拖鞋,幾步就進了隔壁的教室,學習和生活水乳交融。第二,龐大的學生宿舍區不以學院分隔寄宿,學生在過於龐大的人海中難以建立面對面的人際紐帶,影響了互相的交流。第三,教授搬出校區,遠程通勤,更難有時間和學生相處。如此下去,大學中人與人之間就變得日益陌生,大學更加衙門化,誰還有「坐而論道」的閑心?(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