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官服上要繪繡章紋?

發表:2008-04-25 08: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古籍史書的圖片或古裝戲劇節目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們,身上所穿的官服總繪繡著許多精緻的圖案,不同的官階,官服上的圖紋或數量也不同,那麼,為什麼官服上要繪繡這些圖紋呢?

中國古代的服飾設計,不論是色彩的選用或是圖紋設計,都力求順應大自然法則,既體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和諧,又能遵循古代社會尊卑等級禮制的原則。而古代帝王及高官身上穿的禮服,上面繪繡的紋飾有十二種,分別是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稱之上六章;裳繡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稱之下六章,後世稱十二章紋,通稱為"十二章"。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也就不同。

十二章紋各有涵義,"日"即太陽,相傳日中有三足烏,故世稱太陽為金烏,取自"日中有烏"、"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為光明、生命之源的象徵;"月"即月亮,相傳月中有白兔,故以白兔為月的代稱,取自"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星宿,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星與星之間以線相連,構成一個星宿;又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同三光照耀,象徵帝王皇恩浩大,普照天下; "山"即群山,其圖形亦為群山狀,取其"鎮"之意,代表帝王沉穩的性格,象徵君王能夠安邦定國;"龍"為龍形,取其千變萬化,象徵帝王思慮周密,能審時定勢,處理國事;"華蟲"即雉,為鳥類且羽細而紋理華麗,取其文(紋)理,象徵帝王的文采彰顯;"宗彞"為宗廟用的祭器,"宗彞"通常是一對,各繪以虎紋和蜼紋。虎,取其忠猛;蜼,長尾猴,傳說性至孝,故取其孝,象徵帝王具有忠孝之懿德;"藻"即水藻,為水草形狀,取其潔,象徵帝王品行高潔;"火"即火焰,為火焰形狀,取其明,象徵帝王處理國政正大光明,而火焰向上狀,也隱含著率領黎民百姓歸向天命之意;"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狀,取養之意,象徵帝王供養人民,物產豐厚,治國安民;"黼"半黑半白如斧形,取其斷之意,象徵帝王行事果斷;"黻"如兩己相背之形,取其辯,象徵帝王能明辨是非、善惡,知錯能改的美德。

十二章紋約在周朝形成,在秦朝以前,只做為服飾上的吉祥圖紋裝飾,而真正確立了章服制度,則是在東漢時期。自此一直到清朝,十二章紋都是帝王百官禮服上所專屬的章紋。而繪繡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清時代,皇帝的朝服仍為十二章紋,但文武官員則改稱為"補服"。補服又稱"補子",是指文武職官禮服的前胸和後背鑲了用金線與彩絲繡成鳥獸等圖樣,文官繡鳥類圖形,武官繡獸類圖形,用以區分官級。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