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親歷者:誰開的第一槍

發表:2008-06-04 02:4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為紀念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19週年,中國新聞自由導報總編輯吳仁華準備出版"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新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一咨著手拍攝大型歷史記錄片"歷史的震撼─天安門事件實錄"。他們兩人都希望把六四真相公諸於世,讓為六四死難者在中國降半旗致哀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歌詞: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到,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見......)

在"歷史的傷口"歌聲中,近百人在6月1日參加"中國民主黨美西委員會"主辦的"六四事件開槍鎮壓真相"座談會,回顧1989年天安門民運的歷史鏡頭,悼念死難的市民和學生,也為最近四川地震遇難者默哀併進行賑災籌款。

*詳細記錄戒嚴部隊表現*

 
六四親歷者、作家吳仁華

《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一書作者吳仁華應邀講述他正在撰寫的40萬字的續篇《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當年是北京政法大學講師的吳仁華在天安門堅持到最後一刻才撤出,現在他才瞭解到,1989年6月4號清晨4點鐘熄燈和4點半重新亮燈,是中國軍隊準備和出動的信號,當年提前躲在人民大會堂的軍隊後來衝到他的身邊,這些軍人就是27集團軍。

吳仁華說:"6月4 日清晨4點半,27集團軍派了一個特遣分隊,有三個偵察連和一個步兵連組成,任務就是直接衝上紀念碑底座最高層,搗毀學生指揮部。當時我就坐在那裡,當時我還不知道他們是那個部隊,現在我都清清楚楚。當時有個軍人拿著話筒舉著手槍站在我背後,我看他軍銜是個上尉,現在他是27軍哪個師哪個連連長,叫甚麼我都知道了。有兩個兵開槍打喇叭,叫甚麼名字,哪個開第一槍,哪個開第二槍,現在我也都知道了。"

吳仁華說,他花了很多時間,仔細比對各方資料,終於明白為甚麼要從四個軍區派出25萬軍隊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北京市民。他發現就像毛澤東對付劉少奇和林彪都事先調軍隊進京一樣,鄧小平和楊尚昆在5月8日已經到武漢去秘密調兵。

吳仁華說,鄧小平一方面防政變,一方面防兵變,防政變主要是防趙紫陽,軍隊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共派出16個集團軍,加上天津警衛炮兵師、北京衛戍部隊第一師和第三師,其中有非常機密的幹部隊貼身保衛鄧和楊。


吳仁華與陳一咨在座談會上

吳仁華也發現,防兵變則是用不同軍區的軍隊互相制約,例如38軍軍長徐勤先抗命不願鎮壓,立即被捕,改由副軍長張美遠代替,前面有27軍作預備隊警戒,後面有63軍督陣, 38軍如果不認真執行命令,它就會被其它的軍隊鎮壓。最後天安門鎮壓完畢,還從南京軍區空運鄧小平的嫡系部隊12軍以及坦克重裝備到北京,防備先調來的軍隊可能兵變。

吳仁華在會上詳述每個集團軍的組織,從何處出發,到何處集結,任務是甚麼,傷亡多少以及後來獎懲情況。

吳仁華說:"我每個部隊後面特地列了一個章節。該軍參加北京鎮壓的官兵名錄,我就是要留個歷史記錄,就是誰參加了這次鎮壓行動,將來有機會你要說清楚你干了甚麼,或是你知道甚麼。"

吳仁華也從軍人撰寫的文章中發現,確實有開槍的命令。他將在書中作出說明。命令下達時間是6月3日晚上10點。下達命令者可以追溯到戒嚴部隊指揮部,再往上追就是中央軍委,是不是鄧小平和楊尚昆?吳仁華說暫時還沒有找到資料證明。

吳仁華估計,市民學生死亡者約2000人,包括天安門廣場的學生,軍方則有15人死亡,其中6人是因坦克轉彎速度太快翻倒燃燒死亡、一名軍人是7月病死,還有一名改穿便裝拍照的軍人於榮祿被其他軍人打出的子彈打死,真正死在民眾手上的只有7人,時間都在晚上10點開槍之後,是因為當局先鎮壓,然後才出現暴力活動。

吳仁華說,他還需要更多軍隊的資料,歡迎知情者與他聯絡[email protected]

*用客觀歷史記錄片紀念六四*

 
前趙紫陽重要智囊陳一咨

曾是趙紫陽重要智囊的陳一咨則用客觀的歷史記錄片來紀念六四。他透露說,經過艱難的努力,他訪問到中國大陸的許多人,蒐集了900 多盤相關光碟。下一步要製作影片,將會不同於中國僑辦製作的相關影片、或是香港、臺灣及西方版本的偏重描繪學生或香港市民激情的版本。

陳一咨說:"王丹說得對,學生有錯 ,政府有罪。但首先這是政府的罪,學生不懂得妥協和退讓,但你不能太過苛責。"

1989年北京當局鎮壓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示威之後,曾把學生運動定性為反革命暴亂,幾年後改稱為政治風波,但是一直否認六四事件天安門廣場死過人。




来源:VOA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