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考大學時,她根據自己的情況,把學校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排名前10名的大學;第二層次是排在第10名到第50名的大學;第三層次屬於保底的學校,她選擇了居住地的馬里蘭大學。最後她如願以償地被杜克大學錄取了。
校立楠的媽媽李珊英說,要說經濟上合算,當然還是馬里蘭大學最好,能享受州內學費,還有全額獎學金。女兒父親工作所在的喬治城大學當年排名全美第25,也向她發出邀請,並給予全免學費。但女兒偏偏喜歡杜克大學,因為家裡收入超過標準,杜克大學只給幾千美元的資助。
李珊英說:"即便如此,我們也是心甘情願。在美國,小孩的自主能力很強,家長的意見固然很重要,但我們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感覺。經濟不是最了不得的事情,總會有辦法解決的。"
他們的經歷在華人家庭中很有代表性。美國多數華人父母哪怕自己承受大一點經濟負擔,也會盡力滿足孩子的願望。在報考大學前,許多父母會帶著孩子像購物一樣,四處看學校。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比較,尋找自己的感覺。
李珊英說:"如果孩子沒能力上自己想上的學校,那沒辦法。如果有能力,卻因為考慮經濟負擔,不讓孩子去,我生怕會留下遺憾。"
與許多華人父母一樣,在孩子還沒上大學前,李珊英就投資了一些教育基金,為女兒將來上學存錢。
在美國,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大學會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學費減免和課餘打工的機會,美國公民和有綠卡的學生還可申請助學貸款。哈佛大學甚至給予來自年收6萬美元以下家庭的學生一切費用全免的待遇,年收6萬到18萬美元的家庭的學生,費用不超過收入的10%。
李珊英認為,上什麼學校,在大學生剛畢業時也許看不出有多大不同,但名校畢業的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工作相對好找、工資相對較高,這是孩子長遠發展的潛在資本。
校立楠常跟媽媽辯論,稱在美國上大學與在中國不一樣,在中國上大學強調抓緊4年時間,儘可能多地學課本上的知識,而美國大學生更強調通過大學的環境,認識自己,也認識社會,培養能力。
四年過去了,剛剛從杜克畢業的校立楠,正參加普林斯頓大學的國際教育援助項目,到泰國清邁當志願者,教當地學生學英語。她想通過接觸社會的第一步,想想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
来源:僑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