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名僧故事:虎溪三笑(圖)
發表:2009-10-14 00:15
虎溪是廬山的一條小溪。廬山上的水,從剪刀峽匯聚而下,經虎溪,從東林寺前流過,再穿過一個村子,然後一直北下到長江,轉而東流向海。這虎溪原是很有名的,其名氣恐怕與東林寺不相伯仲。
東晉名僧慧遠,潛居廬山三十餘年,名重一時。但他堅守其志,足不涉世,影不出山。當時權傾一時的桓玄曾以「震主之威,苦相延仕」,但慧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莫之能回。為表其志之堅,慧遠以後索性連送客都不再越過虎溪,否則虎就吼叫,故名虎溪。
一次,陶淵明、陸修靜來訪,慧遠送客出門,談興正濃,不覺走過了虎溪橋,三人發覺後,大笑而別,後人遂於橋畔建亭,以記其事。
因此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談。
李太白《別東林寺僧》詠道:
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妨過虎溪。
江西廬山東林寺虎溪三笑亭題為: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上聯「橋跨虎溪」四字,點明亭的位置。三教,指陶淵明所代表的儒教,慧遠所代表的釋教和陸修靜所代表的道教。三人在此傾談交流,會心而笑。文苑佳話的介紹,使名山古蹟增光添彩。下聯「蓮開僧舍」,蓮為佛教象徵,此指慧遠創建蓮社,宏揚佛法,故云「蓮開」。華嚴教義認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小事物間相容相即,故雲一朵蓮花可見一世界。又認為佛為昨樂眾生而幻化無數之身,故雲一片蓮葉體現一如來。如來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聯語切亭切寺,言事言理,對仗工整,是作者精心結撰之作。
甚至有人說:「廬山之名因三笑而高,慧遠如巨峰,陶淵明如奇岩,陸修靜如飛泉,三者相依成廬山,三賢相依成盛名。」廬山是寬容、開放的,不同的思想都能在這裡發展,而且發展得相當精深。
三人三笑語,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平友好,思想與思想之間相互交流,這就是和諧的虎溪三笑。
後人宋代石恪《三笑圖》、李伯時《白蓮社圖》都將這段佳話入畫圖中,僧智圓、文學家蘇東坡、黃庭堅等為《三笑圖》作讚,虎溪三笑成為經典傳說故事。也成為古往今來畫家筆下的絕妙題材,經久不衰。宋代李唐、明代陳洪綬、清代蘇六朋,近現代孫墨千、傅抱石、亞明等都曾畫有《虎溪三笑圖》。而明代皇帝朱見深還依此圖圖意。做了一幅《一團和氣》圖,三人相擁為一體,展現和睦氛圍,期望人們團結友愛,社會和平。如今,山上的老虎是絕跡了,白猿也不知所蹤,遠公更是早已坐化千五百年,唯一留下的,恐怕只是世人的滄桑浩嘆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