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

作者:清風 發表:2010-02-10 08: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茶的起源

中國人有「關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被排在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後一位,但卻由於中國人「飯後一碗茶」的習慣由來已久,而使它有著更為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華夏民族是茶的原產地和茶文化的發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華民族走過了5000年的歷程。「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茶」。

茶的起源,在我國歷來流傳著關於神農的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我們華夏的祖先神農氏,有一個水晶一樣透明的肚子,無論吃下什麼東西,他都能透過自己的水晶肚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人們正處於生活的原始狀態,無論魚肉瓜果都是活吞生吃,鬧病是可想而知的。傳說中的神農為了幫助人類,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嘗遍百草,看看各種食物吃了之後會在自己的肚子裡發生什麼變化。他長年累月地跋山涉水,有一天,當神農看到一種綠葉白花的樹時,就吃了這種樹的葉子。說也奇怪,當他吃下葉子之後,發現自己的腸胃裡起了奇妙的變化。這些葉子不僅在自己的腸胃裡上下流動,把已經吃過的食物洗滌得干乾淨淨,而且吃後口中生香,感覺甘甜鮮美。這種葉子解毒作用的發現,使得神農欣喜異常。神農氏認為茶的發現是天神感念他年邁心善、採藥治病之苦,所以賜他玉葉以濟眾生,於是神農在感激上蒼的同時更加辛勤地去採集草藥。以後,每當他在嘗草遇毒時,就用這種綠葉解毒。因為這種綠葉能夠像一位醫生一樣在神農的肚子裡檢查洗滌,神農就稱這種綠葉為「查」,後來人們將「查」字改寫為「茶」字。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

由於「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百草之外的一種養生之妙藥。如此「茶」漸漸被人們所熟知,除了用作藥以外,人們還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又經過不同朝代的改良,而有了我們今天所嘗的茶的滋味。所以說,茶是我們的祖先神農發現的良藥,是神農氏一心為民的善心感動了上蒼而得到的回報。神有意讓神農發現茶而留給後人,造福人類。

二、飲茶的發展

茶葉被我們的祖先發現以後,對它的利用方式先後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演化,才進展到如今天這種「開水沖泡散茶」的飲用方式。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僅僅是把茶葉當作藥物。那時人們從野生的茶樹上砍下枝條、採下芽葉,放在水中燒煮,然後飲其汁水,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這樣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澀,因此那時稱茶為「苦荼」。

到秦漢時,人們創造了「半茶半飲」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燒煮鮮葉,而將制好的茶餅在火上灸烤,然後搗碎研成細末,衝入開水,再加蔥、姜、橘子等調和,稱之為「烤茶」。

到唐宋時期,人們把茶製成茶餅,飲茶時先將團茶敲碎,碾細,細篩,置於盞杯之中,然後衝入沸水,這就是所謂的「研膏團茶點茶法」。而且飲茶之風大盛,並且隨著文化的發展,「飲茶」逐漸變成了「品茶」。當時皇宮、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間還盛行茶宴,茶宴的氣氛莊重,環境雅緻,禮節嚴格,且必用貢茶或高級茶葉,取水於名泉、清泉,選用名貴茶具。茶宴的內容大致先由主持人親自調茶或親自指揮、監督調茶,以示對客人的敬意,然後獻茶,接茶,聞茶香,觀茶色,品茶味。茶過三巡之後,便評論茶的品第,稱頌主人道德,以及賞景敘情、行文做詩等等。

到了明代,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條形散茶,這樣的飲茶方式使人們對茶的利用簡單而方便了。但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也越來越注重快節奏的生活,一切從效率出發,一部分人飲用即沖即飲的速溶茶,或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飲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大多人是在「飲茶」而不再「品茶」了。

三、茶道文化

唐朝有一個叫陸羽的人通過對茶進行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撰寫了《茶經》一書,此書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種茶、採茶、煮茶、品茶的方法,並賦予茶藝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後人稱陸羽為「茶聖」。

茶道文化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精神的特點,是「茶」與「道」的結合。

中國古代聖賢老子曾經說:「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一般的道。又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可見「道」又無處不在。那麼什麼是「道」呢?中國儒家著名經典《中庸》裡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其實「道」的真諦是告訴我們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的生存,包括天體的運轉,人類的繁衍,朝代的更替,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依「道」而行的,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物質的成、住、壞、滅,那都是宇宙的規律。所以人能做到的就是「返本歸真」,返回到自己先天的本性上去,因為人先天的本性是純真的,是善良的,是與宇宙溝通的,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這就是古人常說的修行之「道」。

所以「道」體現出了宇宙、人生的法則與規律,因此,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認為那是很高深的東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來談的,而近代的中國人卻都被「迷信」二字擋在了「道」之外。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練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其實在中國的古代,各行各業都有「道」的存在,人們也有尋仙慕道的志趣,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道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那麼,什麼是茶道呢?

表面上說就是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成,稱作茶道六事。茶道修習就是通過茶道六事來證悟茶道精神。茶道修習的表面是「技」,但他的重點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習茶心,又必須從修習茶技開始,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茶論道。

(一)茶道之

茶是苦的,但卻苦的有味,品茶的人從茶的味道中來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認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所以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與道家的返本歸真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體悟做人的道理,節儉、淡泊、以苦為樂。

(二)茶道中的虛靜之美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這虛靜之「靜」,是不是意味著自始至終需「靜」得鴉雀無聲,需「靜」得肅穆莊嚴呢?當然不是這樣。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實質上是指心靈世界的虛靜,至於外界環境的寧靜,兼顧即可。只要自我心靈不失虛靜,則茗敘也罷、說笑也罷、聽曲也罷、賞戲也罷皆無不可。在品茗之前,需放下心中的煩惱、執著,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種種美感從而靜觀、反思人生,陶冶心性、達到心靈的空靜,怡然自得,體會虛靜之美。

(三)茶道之平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修佛修道也是要求人們通過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修和煉」,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徹悟大道。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很小的好事,而就不去做,因為每行一善,必積福德;當然也不要是很小的壞事而就任意妄為,因為壞事做多了,必將消減福份,嚴重的還會折損壽祿,害及家人。也許你不會即刻看到效果,但積少成多,世間的善惡因果總會有回報之時的。

(四)茶道之放下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家講「放下」。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放下人生的苦惱,放下人生的名利情,放下各種各樣的執著、慾望,放下一切「放不下的心」,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封閉的心靈。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做個無心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做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所以修行茶道之首要就是修心養性,從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靜觀其變,心性空靈,在日常平凡中見真性,最後能放得下人生的苦樂,通徹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奧妙,返本歸真。所以神給人留下的每一種行業,每一種文化都可以幫助人修煉心性,提高生命的境界,因為在神的眼裡,人根本不是來在世上當人的,而是有著更深刻的內含與意義,神時刻都在點醒人,看護著人,希望人能真正的走上返本歸真的成神之路上來。



来源:看中國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