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曾統計了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人,其中,包括目前仍然在世的身家過360億美元的汶萊蘇丹陛下,以及當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這裡面也有六名中國人入選,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紳、劉瑾、伍秉鑒、宋子文。這六人中離我們最近的宋子文也已經作古四十多年了,其他的都是古人。期中清朝的伍秉鑒是他那個時代的世界首富。
《華爾街日報》對於伍秉鑒是這樣評價的「出生於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鑒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並以此獲得巨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子承父業
伍秉鑒(1769—1843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忠誠、慶昌,福建人。他的事業是繼承先輩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開放海禁,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日益增多。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組織一些有雄厚財力又有一定信用的民間商行,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組成成立了「洋貨行」,指定他們與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徵繳關稅,統稱「十三行」。在此後的100年中,廣東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十三行」是大清王朝全盛時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享有清朝海上對外貿易的壟斷權。從此,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十三行」,實際只是一個統稱並非具體為13家,多時可達幾十家,少時只有4家。
因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和誠實守信,「十三行」頗受外商歡迎。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在十三行中最為著名。
怡和行就是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成立的,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1789年,32歲的伍秉鑒從父親手中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廣州十三行成為靠政策「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這些中國商人被西方世界認為是18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有記載稱,1822年廣東十三行街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出現了「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 的奇觀,有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化為烏有。
名揚天下
伍秉鑒子承父業接過怡和行後,經過一番打拼將怡和行做大做強,怡和行的名號同其主人伍秉鑒一起揚名天下,
伍秉鑒是個商業奇才,他經營怡和行時,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他在東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從同這些外商的貿易發財致富。他每次將百萬銀元預付給外國商人,以交換船隻出貨。在產業經營方面,伍秉鑒不僅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舖等,還開拓性的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英國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週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他成了最大的債權人。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怡和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
有資料記載,伍秉鑒在英商行號存放有百餘萬元期票,他計算的的利息,與英商兌付時的數目分毫不差。外商們都把精明而大度的伍秉鑒看成最可靠的貿易夥伴,儘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費較高,但仍樂意與他交易。
茶葉貿易是怡和行最主要的業務。歐洲對茶葉質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鑒所供應的茶葉曾被英國公司鑑定為最好的茶葉,標以最高價出售。此後,凡是裝箱後蓋有伍家戳記的茶葉,就成了馳名商標,就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賣出高價。
1805年,外國商號按照約定運到廣州一批棉花,貨到港後發現是陳貨,行商們都不肯接手。然而伍秉鑒卻收購了這批棉花,也因此虧了1萬多元。伍秉鑒卻憑藉這樣的做法廣結善緣,與許多洋商建立起私人的友誼,相互信任在無契約基礎的貿易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尤為關鍵的。
當時一個美國商人與伍秉鑒合作經營了一項生意,但由於經營不善,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的債務。他沒有能力償還這筆欠款,也無法回到美國。伍秉鑒知道此事後,對這位商人說:「你是我的第一號'老友',你是一個最誠實的人,只不過不走運。」說完,叫人把借據拿來撕個粉碎,並向對方表示他們之間的賬目已經結清,對方可以隨時離開廣州回國。伍秉鑒這個驚人的舉動,使他的名聲在美國傳誦達半個世紀之久。伍秉鑒的名字在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十分響亮,有口皆碑名聲遠播,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在那個時期,伍秉鑒的肖像在一些和他有過生意來往的美國人的官邸懸掛著。
1811年,伍秉鑒擔任英國公司羽紗銷售代理人,他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行商。老行商劉德章因為得罪英國公司失去了貿易份額,伍秉鑒又出面斡旋,使該公司恢復了他的份額。另一位行商黎光遠因經營不力破產,按當時朝廷的規定,要被充軍伊犁,伍家便籌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
從1811年到1819年,伍秉鑒向瀕臨破產的行商放債達200餘萬銀元,使多數資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依附於他。伍秉鑒就是這樣在洋行中恩威並施,怡和行後來居上,取代同文行成為廣州十三行的「老大」——總商。
世界首富
美國商人亨特曾在廣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他在其所著《廣州番鬼錄》一書中說:「伍浩官(伍秉鑒)究竟有多少錢,是大家常常辯論的題目。」「1834年,有一次,浩官對他的各種田產、房屋、店舖、銀號及運往英美的貨物等財產估計了一下,共約2600萬元(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 」而在同時期,最富有的美國人資產也不過700萬元。
美國學者馬士說,「在當時,伍氏的資產是一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
在西方人的眼中,伍秉鑒「誠實、親切、細心、慷慨」,他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商業巨頭,世界首富,一些西方學者稱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禍起蕭牆
在利慾的驅使下,一些外國商人為了謀取暴利,往往在其貨物中夾帶鴉片。一艘由怡和行擔保的美國商船私運鴉片曾被官府查獲,伍家被迫交出罰銀16萬兩,其他行商被罰5000兩,罰金相當於鴉片價值的50倍。儘管鴉片走私可以獲取暴利,十三行行商們卻都對其猶如瘟疫般避之不及。
《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記載,「沒有一位廣州行商是與鴉片有關的,他們無論用什麼方式,都不願意做這件事。」美國商人亨特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寫道: 「沒有一個行商願意去幹這種買賣。」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來做的是正經生意,茶葉貿易是伍家最主要的業務。
林則徐到廣州強力禁菸時,發表聲明「本大臣奉命來此查辦鴉片,法在必行」。林則徐通過伍秉鑒向所有來華洋商發話「洋人把鴉片如再有流入中國者,人即正法。」但這些外商依然抱著僥倖的心理,認為林則徐也會像其他官吏一樣雷聲大雨點小,走走過場,刮陣風就回京覆命了。因此,他們既不返航,也不銷毀鴉片,而是把裝有鴉片的躉船藏了起來。林則徐認為這是伍家和十三行對鴉片走私沒有盡到督察與阻止的責任,「勾結洋商,走私鴉片」。由於與英國商人千絲萬縷的聯繫,伍秉鑒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
伍秉鑒對夾帶鴉片的外商予以勸告,但那些夾帶鴉片的外商並不聽從。他們多年來與中國鴉片販子的親密合作加上與廣州地方官吏的「默契」,再加上他們對中國官場的瞭解,認為不會有問題的。令這些洋商們沒有料到的是,林則徐禁菸的態度十分堅決。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據一位美國商人的記錄,伍秉鑒當時「被嚇得癱倒在地」。
戰爭剛一開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製作大炮。但由於行商們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多年,早就被視為「漢奸」,不管他們捐獻多少銀兩,也抹不去這個隱形的影子。鴉片戰爭清朝政府全線潰敗,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政府賠款600萬元。這600萬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資,其中伍秉鑒所出最多,計110萬元。
1842年,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結束。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規定,中國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相當於1470萬兩白銀,而此時清政府國庫存銀僅不到700萬兩,廣東十三行首當其衝地成為清政府的榨取對象。這次賠款,伍家被勒繳100萬元,行商公所認繳134萬元,其他行商攤派66萬元。最重要的是,廣州行商不得壟斷貿易,開放五口對外通商,十三行的外貿特權不復存在。
淒涼晚景
事實上,伍秉鑒這樣的官商,在皇帝和百官眼中還是可隨意盤剝的商人。作為封建王朝沒落時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鑒所積累的財富注定不會長久。臺灣學者陳國棟評價說:「對絕大多數行商而言,破產根本是必然的,早在他們當上行商的時候就已注定了。」
經歷變故心灰意冷的伍秉鑒為了保全自己擁有的財富,享受人生,他曾多次申請退休,卻得不到官府的許可。他甚至表示願意把百分之八十的財產捐給官府,只求官府允許他結束怡和行,安享他剩餘百分之二十的財產,就是這樣的最低請求,仍然未被允許。官府一直把他視為搖錢樹。1826年,他將怡和行行務交與第四子伍元華掌管,但官府仍然要他為所有行商作擔保。因此,直到1839年,他仍然是怡和行的真正掌管者和十三行的領袖。
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在中國內憂外患的動亂中,在謗頌不一中,愴然難禁溘然長逝於廣州龐大宏偉的伍氏豪宅中,終年74歲。
嶺南名士譚瑩為其撰墓碑文,「庭榜玉詔,帝稱忠義之家;臣本布衣,身系興亡之局。」
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得了三品頂戴,也算的是一個胡雪岩般的「紅頂商人」,但這頂紅頂子只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一個象徵,在官場中根本算不得什麼,有名無實。他雖為世界首富,而不能也以一介布衣之身,擔國家興亡之責。這正是伍秉鑒的悲劇性命運根本所在。
伍氏豪宅坐落在珠江岸邊河南溪峽街,中央大廳可擺筵席數十桌,能容納上千個和尚誦經禮佛,擁有一個家僕達500人的大家庭,他穿各種顏色的綾羅綢緞。其後花園水路可直通珠江,他還有一個種植了「萬棵松」的花園。他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相媲美。
伍秉鑒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一個深夜,具有170年歷史的商館在炮火中化為灰燼,告別了歷史舞臺。
伍家的財產也有不少贊助地方公益和文化事業。 1796—1820年(嘉慶年間),伍秉鑒捐金數千,在洋行會館設種痘局,救活嬰兒甚眾。道光初,伍家捐銀10萬兩,筑南海、順德兩縣桑園圍石堤,這是珠江三角洲一項大型水利工程。 1821—1861年(道光、咸豐年間),出資出版《嶺南遺書》、《粵十三家集》、《粵雅堂叢書》、《楚庭耆舊遺詩》、《輿地紀勝》等數千卷書籍。
伍秉鑒空留一代世界首富的名號在人間,他個人的魅力被湮滅在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切風流終被雨打風吹去,只有未來才是永恆。
来源:網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