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方的慈善舉措

發表:2011-08-31 15:1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和社會安定,都比較關心民間疾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賑濟災荒、恤老、慈幼、醫療救護、替無告之民掩埋屍骸等等。

歷代封建政權都比較重視賑濟災荒。倉儲制度是封建政權賑災的基本保障。在豐稔之年,糧倉廣蓄糧食,每逢災荒之際,便開倉撥糧救濟災民。中國古代倉儲制度比較發達,漢朝時設有常平倉,隋唐時期設有義倉,宋代設有廣惠倉,明朝設有濟農倉,預備倉等,清代除常平倉還有京通倉、旗倉和營倉等。在災荒之年,政府除撥糧之外,還撥款幫助災民度過難關。

中國有尊老恤老的優良傳統。春秋戰國之際,對老人的養恤措施已經很完備;梁朝時期,設有獨孤園,以贍恤鰥老;唐代對養老、恤老制定了若干規定,還經常舉行一些敬老養老的慈善活動;宋代在東京郊外設福田院,收養孤寡老人等;明代設有養濟院,以恤孤老;清朝繼承併發展了這一傳統。

中國歷來重視對兒童的養育。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兒童慈善方面的政令及其實施已經相當豐富,越王勾踐就制定條例,獎恤婦孺;漢代頒布了胎養令,通過免征徭役的方式,來表示對有嬰之家的體恤;唐代由官府出資替民贖子,使幼子得以健康成長;宋代設立了專門收養遺嬰棄兒的慈善機構──舉子倉、慈幼局、慈幼莊、嬰兒局等。

一些封建統治者對貧病、廢疾者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曾設立過以治病為主的安濟坊和以施藥為主的惠民藥局及其他專門收容貧病者的諸如六疾館之類的機構。

喪葬是中國人生活中一件大事,從漢代以來歷代統治政權都設置公墓,收葬無名或無力埋葬之​​屍骨。宋代,有名的漏澤園,便是官方為貧窮無告者掩埋屍骸所設置的公墓。

来源:中國文化研究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