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子張成保(圖左、圖右)與前世丈夫(圖中)周毛子合影。(網路圖片)
以下是中國大陸當今社會發生的幾個驚人的輪迴案例:
一、前世是女 今世為男的張成保 :
張成保,男,1967年11月初五生於某市原相村。
據張自述,他前世是本市石秋村人,名叫武林娥,女,男人叫周毛子。39歲那年,因肺病死於古交市醫院,留下最小的女兒才6個月。
張成保的母親說:「在成保長到兩歲時,有一天村裡來了一個收豬的人。在秤我家的豬時,因重量一事我與收豬的吵起來。這時,突然聽這孩子叫道:「媽媽不吵了,他是我村的武拉孩。」這一叫,把大家都弄糊塗了,收豬的更覺莫名其妙。這個村他一個人也不認得,怎麼有一個小娃娃知道自己的名字呢?孩子當時正在家裡炕上玩,她是隔著玻璃看到我們的。大家進到屋裡,收豬的問成保怎麼會知道他的名字時,成保說他前世是石秋村的,並要收豬的給他前世的男人周毛子捎話,要求周來看他。從此,張成保經常念叨前世的事。
張前世的妹妹武參娥說:「張第一次來我家十一歲,我有意考察過他。比如給祖宗上墳時,讓他在前面走,說出各個墳是誰的。他都一一說對了。他對姐姐的孩子異常親切,母子之情溢於言表,這種感情,一個11歲的孩子是裝不出來的。」張前世男人周毛子說:「我第一次見成保是11歲時,這孩子的言談舉止處處像我已故的妻子」。
小夥子張成保(右)與前世丈夫(左)周毛子合影。(網路圖片)
二、男轉男的於馬馬:
於馬馬,男,1957年生於×縣於家溝村。前世是王莊村人,名叫王喬家,以拉駱駝做買賣為生。1946年因病死亡,時年27歲。死時有7歲女兒叫王金蘭。11年後轉世于于家溝村,名叫於馬馬。為了證實於馬馬是「再生人」。筆者對於馬馬的母親、姐姐及於前世的女兒等進行了詳細考察。
據於的母親回憶,於3歲時就和孩子們做拉駱駝的遊戲,並喊著拉駱駝的口令。有一次村裡來了一個拉駱駝的,其中有一隻小白駱駝,他跑過去抱著這隻駱駝痛哭不止。周圍的人很奇怪,問他哭甚麼?他說:「我從前就是拉駱駝的,也有這樣一隻白駱駝。」人們聽了這話,都覺得莫名其妙。
於的母親說,於6歲那年,一定要回王家莊看看前生的家,並要求帶兩樣禮品,粉條和土豆(是他前世母親喜歡吃的東西),他的母親只好照他說的去辦。並陪他前去王家莊。進了村,他準確無誤地走進了前世住過的院子,並對他母親說了前世的母親、姑姑、弟弟等親屬各住的窯洞。當他進了前生母親住的窯洞時,主動上前叫了一聲「媽」,把帶來的粉條、土豆交給他前生的母親。
於前世的女兒金蘭說:這次他們一塊到山上為老祖宗上墳,於走在前面,他能準確的認出金蘭爺爺、父親及其他祖宗的墳墓,並指著金蘭父親的墳說:「以後你們別再為我上墳了,我已經到了於家溝了。」上完墳他在村裡轉了一遍,誰家在那個院住,說的完全正確。有個鄰居不信於是個「再生」人,故意提起一件往事。
這個鄰居說:「日本人在時,有一次,幾個日本人把你抓到柳林,你家出了多少大洋把你贖回來的?」於用小手翻了三下,意思是3個50共150塊大洋贖回來的。在場的人不得不相信於是個「再生」人。
圖左:於馬馬和他今世的女兒;圖右是於馬馬前世56歲的女兒。(網路圖片)
於馬馬(右)和他前世的女兒(左)合影。(網路圖片)
三、前世為男,現世為女的折國娥:
折國娥,女,1978年3月出生於某縣東塔村。
據折自述,她前世是馬家灘村人,叫張福大,男身,死於1977年11月29日,時年57歲, 留下一兒一女,兒子叫張吉林,是石千峰煤礦工人。折國娥對前世生病,別人打他,他自尋短見跳井等事記得較清楚。
折說:他前世死後還看見人們將屍體裝殮,以後他無處可去,便在村子周圍遊蕩。4個月後的一天晚上,他乘坐一輛過路馬車到了東塔村,不由自主地進了折家,正趕上折家生孩子,於是他就轉世了。
折的父親講:折兩歲多會說話時便嘮叨她前世的事,她父親以為她胡扯,曾打過她兩次,一段時間不說了,但不久又照常講述前世的事。這樣漸漸引起她父親的注 意。他根據女兒提供的情況,託人去馬家灘村打聽,果然有此事,與折說的完全相符。折前世的兒子聽說其父轉世的消息後十分驚喜,但又不大相信。報著審視的態 度去東塔村看了折。折的父親親自去馬家灘進行考察。
結果確認了折的確是張福大的轉世。在張吉林結婚時又邀請折去參加婚禮,當時折年僅4歲。但張家仍以對待生父的禮儀接待了折。折流著眼淚一一看望了前世的親人,別人問她認識不?她說都認得,還看了她前世母親住過的房子和她前世住過的房子。晚上去鄰居家睡覺時,鄰居故意領錯路,折馬上就說:「咋,你還哄我嗎?」
来源:摘自百度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