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膽!敢燒皇帝詔書!(圖)

發表:2014-03-05 02: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人,北宋名臣。

【看中國2014年03月03日訊】自古以來,皇帝詔書是皇權的象徵,見詔如見皇帝本人。大宋帝國偏有一位敢燒皇帝詔書的大臣,他就是在真宗朝任相六年的李沆。李沆,字太初,河北人氏,因公忠恤國,勤勉政事,為人剛正,博雅厚望,死後被真宗謚為「文靖」,又被後人稱之為「聖相」,一個「聖」字足可見李沆在歷史上的評價之高,這對中國歷史上如過江之鯽的宰相來說可並不多見,縱觀宋史,李沆的確當得上「聖相」稱謂,其並非是浪得虛名之士。


李沆是太平興國五年的進士,同榜之中還有兩位後來赫赫有名的宋代名臣,即後來相繼為相的王旦和寇准,一榜之中三個宰相,真是「滿朝讀書人,儘是朱紫貴」。李沆最早為宋太宗所賞識,在通判潭州任上因政績才幹突出被簡拔為右補闕,知制誥,這是一個為皇帝起草詔書的官職,可謂已入權力中樞,宋太宗還因為李沆清貧,為官一任欠了不少錢,特意賜錢三十萬給李沆還息。

李沆一直很受太宗器重,先後授翰林學士和參知政事(副宰相),太宗為什麼對李沆信任有加呢?原因在於李沆確實優秀,從來不人云亦云,很有政治主張和見解,李沆在結識君王之際,時刻履行著宋代士大夫的責任,不忘「風規」教育君主,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李沆從未任過地方大員,可是仍然不妨礙他的提拔,也沒有得到朝中非議,可見李沆在士大夫階層中的為人和口碑是相當不錯的。

後來因為天降大雨,連綿百日,形成了洪澇災害,在天示異象情況下,宋太宗藉機對權力中樞重新洗牌,所有的執政人物被集體罷免,李沆雖被罷官,但是宋太宗對其並無惡意,調任地方僅一年就被召回朝廷,委任李沆為太子賓客,輔助未來的君主三太子元侃即後來的真宗趙恆,這是李沆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命,為其後來執政宰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也可看出,太宗確實對李沆用心良苦,李沆是太宗非常放心的顧命大臣。

公元997年,太宗駕崩,真宗即位,彼時真宗已經30歲了,但是宋真宗從小戰戰兢兢活在父親太宗的陰影之下,對王權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宋太宗因為自己的皇帝來路不正,所以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政治,一手抓兵權,還留了一手以防備自己的兒子陰謀篡權,太宗先後找茬廢除了長子元佐和次子元僖,後來在其病重其間才冊封了三子元侃為太子,當聽到天下人稱太子為「少年天子」時,老子竟然吃起兒子的醋來了,老大不高興,幸虧寇准當時在旁邊勸說才勉強保住了太子地位。

正是因為太宗對權力慾望太強,導致了真宗的物極必反,真宗不是一個強權的皇帝,早在李沆太子賓客任上,真宗就對李沆言聽計從,新皇帝上位自然對自己的府中舊僚要重用,李沆在真宗和執政集團的共同選擇下,擔任了宰相,真宗時代是一個承平天下的時代,李沆的作為是一種平平靜靜的作為,首先真宗是新一代受正規教育而成長起來的帝王,李沆的教育作用非常重要,再者,李沆執政六年之間,天下太平,既無兵戈之爭亦無強權傾軋,李沆是治世之能臣,發揮了文人集團的最大優勢,以德教化,所以李沆對後世的意義以及在宋朝的作用不可低估。

李沆創立了宋朝宰相執掌軍事的先例,因為宋太祖的陳橋兵變,所以對軍權採用的是制衡權力中樞的方法,宋朝設立了主管軍事的樞密院,一般軍事問題執掌中書省的宰相是沒有辦法知曉和參贊的,這就造成了文官政治對軍事問題的一無所知,一旦發生戰爭,勢必造成中書省和樞密院的相互掣肘,這對強化全國執政集團權力和集中朝廷人財物應對戰爭是非常有害的,真宗因為信任李沆,所以軍事上的事情都要樞密院知會中書省,徵求李沆意見,久而久之,形成了軍事問題中書省和樞密院共同決斷的常規,可別小看這個變化,假如沒有李沆開創的這個中書主兵成例,後來寇准的澶淵之盟後大刀闊斧的主持軍政就毫無可能。

李沆雖受真宗寵信,但是並不飛揚跋扈,宋史中記載,丞相李沆經常以四方水旱盜賊以及不孝惡逆之事奏聞真宗,真宗每聞不悅,別人問李沆為什麼用這些事煩惱君主呢?李沆說人主少年,當知天下疾苦,不然血氣方剛,自然會陷入聲色犬馬之中。李沆是在用這種方法讓真宗時刻警醒,保持住憂患意識,此識此見,比稍後的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要早許多年,何況李沆是對皇帝直言相諫。李沆的這種強化君王憂患意識的做法,直到南宋時,仍然為後世文人士大夫所借鑒。

非獨有如此的遠見卓識,李沆還以自己的光明磊落和虛懷若谷深深影響著真宗,真宗曾經問李沆,別人都經常給我打小報告,而你卻沒有,為何?李沆則回答,「臣待罪宰相,公事則公言之,何用密啟?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豈可傚尤!」。李沆用自己的行為舉止啟示真宗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從一開始就杜絕姦佞小人的讒言。宋史載真宗欲使自己的嫡親駙馬都尉石保吉使相,曾數次三番徵求李沆意見,李沆大義凜然的說,提拔官員當有提拔官員的規定,此人不過是皇親,沒有一點功勞,豈可因一人而招致天下非議。直截了當的拒絕了真宗的裙帶關係。

李沆雖然六年貴為宰相,但是一生清貧節儉,從其入仕後仍負巨債就可看出其絕不與俗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李沆為相尊崇的是《論語》中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聖人之言。史載,「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即使是這樣的宅院,也已經牆垣毀損,破敗不堪。李沆還知人善用,同年進士寇准曾多次舉薦丁渭(溜須典故出處之人),李沆一直不採納,寇准十分不解,跑去問李沆,李沆笑而不答,逼急了,淡淡一笑,說他日後悔,你當想起不用他的原因。後來丁渭也當了宰相,被後人稱為一代「罔上弄權」的奸相,寇准吃了此人大虧,才想起李沆看人的確是看到骨髓裡了。

李沆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焚燬皇帝詔書,《宋史》記,李沆為相時,真宗曾經夜遣使臣手持皇帝詔書,欲以某氏為貴妃徵求李沆意見,李沆對著使者焚燒了詔書,同時上奏皇帝,認為此舉不可,於是,皇帝只能作罷。手焚皇帝詔書,這可不是誰都有勇氣能夠做到的,但是李沆卻以斬釘截鐵的方式告訴皇帝此事沒有商量的餘地。自然相權對皇權有所制約,身為宰相,背景比較特殊,但同時也說明真宗非常敬畏李沆,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


李沆為相期間,雖然深受皇帝寵信,但是並不恃寵弄權,《宋史》中對李沆的評價是「沆性直諒,內行修謹,言無枝葉,識大體。居位慎密,不求聲譽,動遵條制,人莫能幹以私。」李沆卒於景德元年,時五十八歲,真宗如喪考妣,哀慟至極,親賜謚號「文靖」,並為此「詔特擇日舉哀」,相當於現在全國降半旗,舉國哀悼的超高規格,此前也只有開國功勛趙普和曹彬曾經享受過,李沆在喪事上的規格,也開了宋朝宰相的先河,並讓後來的宰相們沾了光,李沆死去多年後,真宗還援引李沆的循例,後來的繼任宰相王旦看到真宗勤於政事,以及奸臣丁渭的弄權,不由感慨,「李文靖(李沆)真乃聖人也」,李沆開創了宋朝真宗時期的承平景象,縱觀李沆為政一生,實無愧於「聖相」之稱。

(略有改動)

来源:互動百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