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西南部貴州雷山縣,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苗族,他們聚居在雲貴高原的密林深處,世代傳習著一種習俗:將家中所有的財產都換成白花花的銀子,投入熔爐,鍛造成絲,編製成花,鏨刻成衣。銀花、銀鈴、銀項圈、銀帽,苗女全身的銀裝可重達二、三十斤。
幾百年以來,為什麼白銀會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徵?苗族人又為何要用白銀來包裹自己?
雷山縣的每一戶苗家人幾乎家家都有銀裝的收藏。據說每逢苗年節,苗家女子盛裝披銀,項戴數個婁花銀項圈淹沒嘴鼻,胸前配挂重大銀鎖,腕間攜戴數對不同樣式的銀手鐲,她們要比試誰的銀裝最重,誰的最大,誰的最多,獲勝者將會成為蘆笙場上所有小夥子追逐的目標。然而楊光斌卻認為美麗並不是苗族人喜歡銀飾的直接原因。
追尋銀飾背後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居住在控拜村的兩百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銀飾的功能性作用。楊文斌告訴我們,苗族人的銀飾可以避邪,還能去毒,防止瘟疫。
村子裡有一棵大楓樹。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是保寨樹。苗族古歌裡面說了,蝴蝶是從楓香樹裡出來的,跟水泡談戀愛,生十二個蛋。孵蛋孵了十二年,才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牛,蜈蚣等等,所以它是苗族崇拜的神樹。傳說蝴蝶媽媽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一位苗族老人保留著一套西江最早的銀頭飾,上面的蝴蝶玉鉤就是最好的見證。
在今天苗族蠟染上人們同樣可以看到蝴蝶的文樣,苗族人相信,「蝴蝶媽媽」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倘若有文字,苗族人這番深切的傾訴之情,想必會匯成一部史詩。但苗族人像所有沒有文字的民族那樣,他們只能將記憶傾瀉進白色的銀飾中。
古老的制銀工藝
控拜村是中國惟一的銀匠村。控拜村的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楊光斌是楊氏家族第五代傳人,他打出的銀飾工藝成色好、鏨工精細。譬如打造銀角:先將銀塊打製成2.6毫米——細如白髮的銀絲,這種細緻的活兒很傷害視力,楊師傅說自己37歲那年就戴上了老花鏡;銀匠在鏨刻的圖案時並沒有任何範本,木槌和砧板是他所有的工具,工藝的精細靠的就是心中有圖,手中有數;之後要製作蝴蝶銀花。一付銀角需要203片銀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經過手工編製和焊接一點點完成;楊光斌說用銀絲編製好的銀花粘有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溫和,這樣焊接的製品沒有很明顯的焊點,銀飾渾然天成。
白銅的衝擊:以假亂真
在東南州州府所在地凱裡市,民族工藝品一條街上的銀飾看起來發烏。銀匠楊光斌說,這是一種旅遊商品,用的是鋅白銅,不是銀,有的是鍍銀,價格非常便宜。
現在,控拜村的銀匠們紛紛走出村子自謀生路。儘管楊文斌知道2006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他仍擔心旅遊品風行會讓苗族的文化走向消失。白色的銀裝是否能繼續世代照耀居住在高山深處的苗家人,這對銀匠村和苗族文化的傳承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来源:金黔在線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