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經洞(一)(組圖)

作者:許欣然 發表:2014-06-29 05: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敦煌藏經洞)

藏經洞指敦煌莫高窟第17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開鑿,是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辨的影窟。清朝時,祖籍湖北麻城的王圓籙因生活所迫,流落於酒泉,並在此入道修行,人稱王道士。後來他雲遊途經敦煌,登三危山,感慨於莫高聖境,急呼「西方極樂世界,乃在斯乎」,便長期居留於此修行。王道士在敦煌四處奔波籌集錢財,用來清理洞窟中的積沙併進行修復,僅第16窟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道士發現藏經洞,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讓此秘洞現於世間,他的墓誌所云:「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自此,敦煌莫高窟及藏經洞開始名揚海內外。


(王道士)

藏經洞中的文獻

藏經洞是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北壁貼壁建長方形禪床式低壇,其側面和前側面畫有壺門、銜靈芝的鹿,茶花邊飾和雲頭僧履,壇上泥塑洪辨像。北壁繪兩顆菩提樹,其左側畫一雙手捧持對鳳團扇的比丘尼,右側畫一侍女、一手持杖。西壁嵌洪辨告身碑一通。洞內藏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物5萬多件,屬敦煌遺書中最大宗文獻,有畫有佛像的絹、織物、繡像以及法器等文物不下千件。洞內所藏文獻以佛教典籍最多,還有天文、曆法、歷史、地理、方志、圖經、醫書、民俗、名籍、帳冊、詩文、辭曲、方言、遊記、雜寫、習書,其主要部分又是傳統文獻中不可得見的資料。

宗教典籍

在藏經洞的古文獻中,佛教典籍約佔全部文書的90%左右,可以分為經、律、論三部分,合稱三藏。這裡包括各部典籍和大小宗派的東西,以及同各宗派相關的語言文字的資料,即一卷佛經正面是佛經,背面則是以古印度梵文、窣利文、巴利文等寫的佛經原文,用以考證此佛經的來源。洞內有許多失傳已久,不為人知的三藏以外古佚佛經。據考證,已知敦煌佛經中的佚經有368種之多,其中如《佛說延命經》、《諸星母陀羅尼經》等經典,在印度和中國早已失傳。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記載中國佛教史跡、各地佛教情況、吐蕃統治沙州時的佛教源流、敦煌佛寺的規矩等卷。

敦煌文獻中道教典籍也頗有數量,主要是初唐至盛唐的寫本,紙質優良,書法工整。老子的《道德經》就有大量抄本,多以《德經》為上卷,《道經》為下卷,這一點同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老子》相同。此外,敦煌道教典籍中還有6種《道德經》的註疏,其中《老子想爾注》和成玄英《老子道德經義疏》是未被收入的佚本,為後世失傳的佳本。

藏經洞還有景教和摩尼教等其它宗教的材料,景教是西方早期基督教的一派,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入中國以後,流行了二百多年時間。景教古經傳世極少,鮮有文獻記載,而敦煌則保存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等典藉以及景教畫像一幅,前經還附有景教經典的目錄30種。

其他文獻

敦煌文獻包括很多歷史地理著作,除部分現存史書的殘卷,還有已佚古史書。敦煌在晚唐五代時由歸義軍統治,這段歷史在一些正史中記載簡略,藏經洞卻有上百種以上的關於這段歷史的資料。而文獻中已亡佚的古地誌殘卷是研究唐朝地理的資料,以及一些史籍未載的西北地區方志,如《沙洲都督府圖經》、《壽昌縣地境》、《沙洲地誌》等。

大量古典文學資料也是敦煌文獻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包括《詩經》、《尚書》、《論語》等經典和詩、歌辭、變文、小說、俗賦等,很多是民間作品。其中所發現之晚唐抄本詞曲卷《雲謠集》值得一提,《雲謠集》原題為「雲謠集雜曲子」,共三十首,為現存最早唐詞抄本集。在藏經洞未開啟之前,通常都把趙崇祚在後蜀廣政三年(940)編的《花間集》認為是最早的一部詞集。經考證,《雲謠集》的發現將這個年代提前到後梁龍德二年(922)。《雲謠集》原有兩卷,和其他敦煌寫卷一起,被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取走,後分藏於英、法國家博物館。

敦煌唐寫本《太公家教》彙集了許多民間諺語,如「居必擇鄰,慕近良友」,「近妄者陷,近偷者賊。近痴者愚,近聖者名」,「勤是無價之寶,學是明月神珠」,「慎是護身之符,謙是百行之本」,「積財千萬,不如明解一經;良田萬頃,不如薄藝隨軀」,是唐宋兒童啟蒙誦讀的格言語錄。

敦煌文獻中的科技資料主要有數學、天文學、醫藥學、造紙印刷術等方面內容,如數學方面的《九九乘法歌》、《算經》和《立成算經》;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星宿位經》、《全天星圖》和《紫薇垣星圖》;醫學類文獻有60卷以上,加之佛經中的醫學內容,則達上百卷,分為醫經、針灸、本草、醫方四類,更保存有一些久已失傳的診法、方藥。敦煌文獻以卷軸裝為主,又有梵篋裝、經折裝、蝴蝶裝、冊子裝和單頁等多種形式,還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繡本,在書籍發展史及書籍裝幀史、印刷史上都是難得的實物資料,其中唐咸通九年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現存最早雕版印刷品。 

敦煌文獻中還保留了一些琴譜、樂譜、曲譜和舞譜,使後人得以探尋中國古典音樂舞蹈的風采。

此外,文獻中有許多與敦煌地區飲食有關的資料,從原料到名稱、從製作方法到製作工具,應有盡有,甚至連每種食物的用面數量都記載的清清楚楚。

其他文種文獻

敦煌文獻以漢文居多,又有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闐文、梵文、吐火羅文、希伯來文等多種文字。

吐蕃文即古藏文文獻,是指吐蕃時期的藏文文獻。但經公元9世紀末代吐蕃滅亡後的百年動亂,經籍文書盡毀,所幸敦煌藏經洞中還存有八至九世紀約數千件藏文寫本。但這些藏文資料於1906-1908年分別被斯坦因與伯希和劫往英國和法國。近來,由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合作編纂出《法藏敦煌藏文文獻》。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