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慧眼識馬周 從打雜到宰相(圖)



唐太宗像。(網路圖片)

史上最強帝王唐太宗曾經締造了史上最強帝國,這與他知人善用有很大的關係。出身貧寒的馬周,從一個四處碰壁的打工青年,一步步成長為大唐的宰相,與唐太宗的賞識完全分不開。當然為了感念知遇之恩,馬周也親手燒掉了自己的奏章。

打雜的馬周,在唐太宗眼裡是難得的天才

貞觀年間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馬周,出身貧寒,父母雙亡。但是這個苦命的孩子並沒有因此沉淪,反而刻苦讀書,把儒家經典熟記於心,揣摩領悟,頗有所得。鄉里人看他不能掙錢,嘲笑他,他全然不以為意。好不容易混了個教書匠,卻因不合志向,常常喝酒,屢屢受到校長的訓斥,後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他在外四處碰壁,備受刺激,於是乾脆奔向人才最多的首都長安去了。在長安這個大世界裡,像馬周這種自命不凡的青年人多的是,根本沒人拿他當回事。

可是,他運氣來了,在禁衛將軍常何家裡找到一份差事。常何是個粗人,能帶兵,不能讀書,見到馬週會寫文章,另眼相看,留在身邊處理那些叫他頭疼的文件。找到這份工作,馬周應該知足了。可不承想他好運連連,又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要朝廷文武百官都上書直言,分析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給今後的發展提出建議。對於常何來說,寫文章比殺他還難受,所以這類事情全都推給了馬周去做。馬周認為天下平定之後,國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國,培育全社會講誠信忠義的正氣,所以他非常留心朝政。這次上書,馬周因為有所準備,所以一口氣寫了二十多條建議。常何看不大懂,但是他覺得奏章寫得那麼長,肯定夠份量,便遞上去交差了事。

唐太宗把滿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細閱讀了。讀到常何的奏章,唐太宗簡直驚呆了,難道自己看錯人了,這粗人什麼時候變成政治高人?還能引經據典,寫四六駢文,太神奇了。唐太宗馬上派人傳喚常何過來,常何納著悶,大大咧咧地奔了進來。唐太宗一看,常何還是那個常何,那奏章的事是怎麼回事兒呢?常何一聽皇上就為這丁點事召他,放下心來,滿不在乎地回答道:「這東西是我家打雜的馬周寫的。」什麼打雜的,明明是個人才,唐太宗沒再跟他解釋,而是讓他馬上去請馬周。馬周趕忙進宮,一路上遇到幾撥人,都是唐太宗派來請他的,常何看不懂了,怎麼請個下人要動如此排場,皇上今兒怎麼啦?

常何當然不懂了,人才難得,求都求不來,見到可以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大腕,唐太宗能不急嗎?

感念知遇之恩,馬周燒奏章為唐太宗留美名

中國自古就有「求賢」的優良傳統。春秋時代,齊桓公想富國強兵,請教管子怎樣才能網羅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對英才要禮敬褒獎,優待而不相欺。怎麼個優待法呢?值五的給六,值九的給十,不可斤斤計較。」做主管最忌諱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權力傲慢待人,對人才像對商品一樣錙銖必較,值一塊的非得講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從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與否的表現。英才和凡人的區別,在於凡人沒有很大的抱負,拿一份工資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氣傲,不容易駕馭。管子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勸齊桓公出手要大方,從優養士,讓他感到溫暖,人格上尊重,事業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懷,則天下英才無不嚮往而來,精忠報國。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嗇到家,又大方出奇。怎麼個吝嗇法呢?他剛登基,讓房玄齡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備,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齊備,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這個原則,唐太宗從《詩經》《尚書》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記》,叮囑再三,甚至說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為珍貴,比千張羊皮都貴。房玄齡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組建的朝廷寧缺毋濫,減到不能再減,總共只有643人。

怎麼個大方呢?就說馬周,一個禁衛將軍家裡的幫手,唐太宗隆重接見,迎接的使者相望於道。一席深談,如獲至寶,馬上提拔,讓馬週到宰相府上班。一個沒有科考出身的貧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當差,夠大方、夠有氣魄吧?

經過在宰相府三年的歷練,唐太宗任命馬周為監察官,委以重任。馬周還有點「不識時務」,被提拔後,他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先監察起唐太宗來,上表批評道:

1.太上皇住在城外,宮室狹小,太子卻住在城內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

2.分封宗室,寵愛皇子,要是子孫不肖,怎麼辦?應該磨煉他們。

3.陛下提拔戲子、馬伕當官,違背了用人的原則。琴彈得好,馬餵得壯,可以給他們賞錢,卻不能賞官。

……

一口氣數落了五大條,唐太宗沒生氣,反而覺得馬周講得對,不久再提拔他。馬週一路陞官,一路上表直陳,指出朝政弊端。哪怕到了大家都認為歌舞昇平的貞觀十一年,馬周再次上表,問唐太宗:為什麼剛建立唐朝的時候,大家吃不飽,糧價很高,可百姓沒有怨言;現在年年豐收,物價低廉,大家吃飽了,卻有很多意見,認為陛下不關心他們?這是因為我們建了許多和民生無關的工程,收了很多稅。國家興亡,不在於積蓄多少,而在於百姓苦樂。如果老百姓負擔沈重,朝廷還興役不斷,一旦有內憂外患,就會發生不測的變故。

這是盛世的警鐘啊!唐太宗再次把馬周的批評當作天籟之音,讓他負起更重要的職務,一提再提,馬周就成為宰相了。唐太宗對人說道:「我和馬周,一時半會兒不見,就想念他。」這對君臣一路相伴,可惜後來馬周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加上不惜身體日夜操勞,才四十八歲就倒下了。病重時,馬周把他寫的奏章找出來,親手燒掉,說道:「管子、晏子留下文字,顯出君主的過失,我不做這種事情。」馬周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唐太宗。要不是唐太宗留下馬周的表文,我們哪能知道他們君臣之間的高風亮節?真真正正的「士為知己者死」。

人們可能會說馬周有命數,生逢明君。如果把所有看似偶然的事情都用命來解釋,那馬周顯然命好。可是,仔細想想,一個人的命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唐太宗是不世出的英雄,統率百萬雄師,閱人無數,如果馬周不是有過人的真本事,能被看上嗎?君臣相知相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為唐太宗,如果不是為國家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就不會當真去批閱所有的奏章,也就發現不了馬周這位難得的人才。他們兩個人走到一塊,所謂的命數說穿了就是一片公心情懷所致。



責任編輯:潤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