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大多保留中國新年發紅包的習俗。(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1月28日訊】住在美國的華人,如果中國新年不能回國與親人團聚,孝親的紅包要怎樣給呢?
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按照中國的習俗,長輩給晚輩的紅包叫作「壓歲錢」,而子女如果已出社會工作,也會給長輩紅包,意為「添歲」,旨在祝福長輩增福添壽。
即使中國新年不能與父母同樂,一些在美國定居的華人仍會通過匯款等方式,給父母紅包,以表達孝敬之心。也有一些華人則表示,來美多年後,已經沒有給父母紅包的習慣,除非剛好在過年時回國探親,否則並沒機會親手將紅包交給父母,如果匯款的話,則感覺失去原意。而父母往往也會體貼子女在海外打拼不易,對他們表示不用拘泥於這項習俗。
住在新澤西州的楊先生表示,他在出國前,有穩定的收入,有按月給父母孝親費的習慣。搬到美國後,若每月匯款,被扣下的手續費不划算,所以他每年中國新年,會將款項一次匯給父母。他說,跟在中國一樣,他包孝親紅包也會取個吉利數字,像是3600元,只是將單位換成美金。
住在加州的施小姐說,由於三個孩子年齡尚幼,搭飛機十分麻煩,乾脆邀爸媽中國新年來美國一起過年,機票由她出,當作是給父母的紅包。她笑說,其實她的爸媽每次來美,都會帶上裝滿四個行李箱的土產、禮物,對小孩而言,就像是遲來的聖誕老人,也一解她的思鄉病,而且爸媽都會準備豐厚的紅包給三個小孩,讓她每年還能「倒賺」。
在美華人在是否給孝親紅包的議題上,也可能面臨文化差異的衝擊。嫁給美國人的任小姐說,由於美國文化中,沒有孝親費這種觀念,她光是向丈夫解釋,就費了很大一番唇舌。她的丈夫認為,逢年過節送禮給父母無妨,但若每年固定給父母金錢,他就難以接受。任小姐引述她丈夫的話:「難道他們沒有自己的存款或年金嗎?我的薪水也沒給我爸媽啊!」
任小姐說,自己來自觀念傳統的家庭,而且她出國唸書的全部費用,都是父母資助,讓她更希望通過孝親費回報父母。不過,她畢業後就結婚,完全沒有私人積蓄,加上她是專職主婦,婚後沒有實質收入,使她更覺得沒有立場要求丈夫掏腰包。
她表示,自己的兄長每年都會準備紅包給父母,她也認為這是成年子女的責任,但家中只有她這個嫁到國外的女兒,即使回家探親,除了一些伴手禮外,對父母都沒有實質回饋,讓她內心十分難受。
此外,據瞭解,許多在美留學的研究生,不會給父母紅包,即使已過而立之年亦然。一名在紐約求學多年的黃姓研究生說:「說來慚愧,還沒拿到博士前,我多少還是要靠爸媽接濟。」他自嘲,隨著博士論文一年又一年寫不出來,彷彿青春期被拉長一樣,這份「壓歲錢」,可能要一直領到他獲得學位,才能還給爸媽了。
責任編輯:傅美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