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把孩子送到美國」引人深思(組圖)

發表:2018-06-20 09: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學習
孩子學習中(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6月20日訊】本文摘自《遭遇美國教育》,作者高鋼,是一位訪美學者。本文是他在訪美期間把9歲的兒子送進美國小學,從此遭遇美國教育的種種……

將孩子送進美國小學

當我把9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距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像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面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且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竟是沒有教科書。

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在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之後,溫文爾雅地說:「六年級以前,他數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讓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把兒子帶來美國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地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在中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他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共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受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有了負擔,這能叫上學嗎?

一個學期過去了,將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就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此時,一片深情懷念中國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啥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金牌。不過,事已致此?也只能聽天由命。

一年過後的成長

一年不知不覺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後也不直接回家,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一大書包的書回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表示:「作業。」這叫作業嗎?看孩子打在電腦屏幕上的標題,我真有點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麼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

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他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位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還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10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夠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只覺得一個10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他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像形文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的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30歲。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我怎麼看人類文化》。

若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可真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跟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後,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面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模樣,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能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

美國教育中已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而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又是自己的封面。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老師有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然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她為我們感到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

學習
孩子們在學習中(圖片來源:Pixabay)

快畢業時的作業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一連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的作業:

「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如果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說:這哪裡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學校和老師正是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對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他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他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而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有些答案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而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應背,結論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如何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

深思中美教育差異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來查找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有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在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這種動物的介紹錄像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從不在課堂上向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和公式的灌輸,他們是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

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空間和時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煞費苦心地告知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面對陌生領域尋時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激勵和保護孩子本真的創作和嘗試。

我常想到中國的應試教育,想到那些在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背著沈重的書包、面對繁多的作業、應付嚴格的考試……讓人感到一種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束縛和壓抑。

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該怎樣審視這種教育方式呢?

責任編輯:許天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