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的文章 真的寫得好嗎?(組圖)

發表:2018-08-30 12: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真的寫得好嗎?
朱自清先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作品上了課本,反而被低估了。(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國這代人,會經歷個現象。

語文課本上,讀過些人的文章,因為逆反情緒,也因為選篇不當,便看輕了他;年長之後,偶有機會回頭,明白當日沒讀通的地方,才覺出那文章的好來,於是才逆轉:啊,原來那麼好啊!

但也有種情況:本來極好的寫家,因為選篇單一了,就被框定了形象,反而妨礙了大家領會他的真面目。

比如朱自清先生:某種程度上,他是因為上了課本,反而被低估了。

我年少時讀中小學,選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

《春》、《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的秦淮河》通常選錄課本。這幾篇裡,《荷塘月色》大概最典型,老師最愛講,還要求背。

但我這裡,大膽說句:讀了朱自清先生其他的文字,再回頭看《荷塘月色》,自然會覺得:這整篇文字,單看段落,委實是華美斑斕,詞匯量欠缺的孩子讀來,會覺得眼花繚亂。但全篇看,略嫌堆砌,讀多了,甚至會黏膩。《秦淮河》一篇,也是辭藻優美,描繪入神,但華麗得過了度。

許多人大概都有類似觀感:少時覺得《荷塘月色》好,長大了,覺得不夠好?

這麼想很正常,當然不是朱先生的問題。《秦淮河》一篇,朱先生二十五歲時寫的。川端康成寫《伊豆的舞女》差不多也就這年紀。《荷塘月色》,二十八歲。

寫《背影》時,朱自清先生其實也是二十七歲,但有了家室,題材不同,文筆立刻不同。雖然抒情上還是有些外露,但父親著名的買橘子那段,質樸從容,詞采得宜,文氣流暢。

許多人是到了年紀,回頭看看,才發覺《背影》的好處。

許多淡雅醇厚的味道,是要時間才能讀懂的。

人的文章愛好,都這樣過來的。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真的寫得好嗎?
朱自清寫《背影》時是二十七歲,關於他寫父親買橘子的那段,質樸從容,詞采得宜。(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以前聊過這個: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個作者,可能愛好不同,乃是時代觀照不同。最早如《詩經》那些思無邪的句子,細看都是聊天一般,但文約意廣。漢時,比如《古詩十九首》,大多是大白話: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所謂明白如話,不多修飾。

後來煉字煉句上,出了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他是走華麗風的,鐘嶸認為曹植「起調多工」(「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精心煉字(「驚風飄白日」,「朱華冒綠池」),對句工整(「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音調諧協(「孤魂翔故城,靈柩寄京師」),結語深遠(「去去莫復道,沉憂令人老」)。

曹植是有意識在修飾辭藻,所以鐘嶸要說曹植的出現,是「譬人倫之有周孔」了。

但後來的時代,卻有點返樸歸真,覺得陶淵明這樣少修飾的好,比如: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後世到清朝,王夫之就認為,從返樸歸真的角度,曹丕的《燕歌行》極好,比曹植的華麗要號,但鐘嶸認為,曹丕「率皆鄙質如偶語」,太粗鄙啦,不好。

人讀書歷程,也往往如此發展。少年時候,詞匯量不夠,乍看《荷塘月色》,會覺得真是鮮濃華麗,斑斕多彩,秀雅嫵媚,好。譬如詩歌剛有曹植時,大家眼都花了,覺得才子錦繡,天下無對。年紀長了些,就能領會敦厚溫柔之美,就會復古、崇口語、喜沖淡平和。這就像榛子酥巧克力吃多了,覺得綠茶清爽可口,味道悠遠似的。

又因為許多人對朱自清先生的印象,只一篇《荷塘月色》,或者加個《秦淮河》,自然覺得他膩口了。

這就是選篇的問題了。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真的寫得好嗎?
朱自清先生到後期,最好的一面,是樸素流暢,清麗溫厚,緩緩道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即便是《背影》,依然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全部。因為,與《荷塘月色》、《秦淮河》一樣,《背影》也是朱自清先生三十歲之前的作品。

朱自清先生自己,而立之年後,文字也是有進境的。只可惜這些文字,很少進選篇,名氣也不那麼大。

這也是許多作家的可憐處:他們被拿來當門面的代表作,往往不是他們最好的作品。

比如他中後期寫揚州茶館食物,並不下汪曾祺先生。

寫《歐遊雜記》,文字也醇厚老到得多。

隨手一段,看去和《荷塘月色》,已經不像一個人寫的了:

茶飯店裡可以吃到一種甜燒餅(muffin)和窩兒餅(crumpet)。甜燒餅仿佛我們的火燒,但是沒餡兒,軟軟的,略有甜味,好像摻了米粉做的。窩兒餅面上有好些小窩窩兒,像蜂房,比較地薄,也像參了米粉。這兩樣大約都是法國來的;但甜燒餅來的早,至少二百年前就有了。廚師多住在祝來巷(DruryLane),就是那著名的戲園子的地方;從前用盤子頂在頭上賣,手裡搖著鈴子。那時節人家都愛吃,買了來,多多抹上黃油,在客廳或飯廳壁爐上烤得熱辣辣的,讓油都浸進去,一口咬下來,要不沾到兩邊口角上。這種偷閒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後來的窩兒餅浸油更容易,更香,又不太厚,太軟,有咬嚼些,樣式也波俏;人們漸漸地喜歡它,就少買那甜燒餅了。一位女士看了這種光景,心下難過;便寫信給《泰晤士報》,為甜燒餅抱不平。《泰晤士報》特地做了一篇小社論,勸人吃甜燒餅以存古風;但對於那位女士所說的窩兒餅的壞話,卻寧願存而不論,大約那論者也是愛吃窩兒餅的。

朱先生到後期,最好的一面,是樸素流暢,清麗溫厚,緩緩道來。

這方面,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文人裡,幾乎無與倫比。他中後期寫景,已經清爽流利多了:

這也是個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大細了。有時閃著些許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卻又沒有--只剩一片飛煙而已。從前有所謂「霧濲」,大概就是這樣了。所以如此,全由於巖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裡,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當那空處,最是奇跡。白光嬗為飛煙,已是影子;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有時微風吹過來,用纖手挽著那影子,它便裊裊的成了一個軟弧:但她的手才鬆,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貼貼的縮回來了。

這段節奏之美妙,字句之明晰,比荷塘月色鬱鬱潤潤的感覺,流暢了太多,意境也到位,但得跳出辭藻來看,才能明白好處。

到他過世前幾年,文字已經很老到了,但還有那點敏銳和細膩在,於是成了極好的文字。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真的寫得好嗎?
朱自清在過世前幾年,文字已經很老到了,同時因為具備敏銳和細膩,故形成了極好的文字。(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他一個揚州人,下面這幾句寫成都的,卻能抓成都的魂:

成都春天常有毛毛雨,而成都花多,愛花的人家也多,毛毛雨的春天倒正是養花天氣。那時節真所謂「天街小雨潤如酥」,路相當好,有點泥滑滑,卻不至於「行不得也哥哥」。緩緩的走著,呼吸著新鮮而潤澤的空氣,叫人閒到心裡,骨頭裡。若是在庭園中踱著,時而看見一些落花,靜靜的飄在微塵裡,貼在軟地上,那更閒得沒有影兒。

成都舊宅於門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洞樹或黃桷樹,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見樹,不見屋,更不見門洞兒。說是「撐」,一點兒不冤枉,這些樹戇粗偃蹇,老氣橫秋,北平是見不著的。可是這些樹都上了年紀,也只閒閒的「據」著「撐」著而已。

所以呢: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後期,當真極好,是極成熟圓潤的散文家。

倘若只以《荷塘月色》和《秦淮河》來定義他,教孩子們怎麼用詞怎麼設比喻,就稍微有點可惜。

所以說,某種程度上,朱自清先生,是因為上了語文課本,而被大眾低估了。

這就像一個仕女,明明清麗秀雅,溫柔脫俗,年少時化了一次濃妝,則大家都把她濃妝的照片當成代表作,還有些人會撇嘴「妝太厚啦,真人是不是那麼美呀」,就有些可惜。

所以朱自清先生二十多歲成名,也不太好:一篇文章從此成了臉面,到老不變。像《受戒》就是汪先生花甲之年才發表的,老辣渾成,質樸天然。其實朱自清先生也有晚年文字,汪曾祺先生年少時也鋒芒銳利。只是大家大多只記個代表作而已。

我以前說,許多少時讀不出好的文章,先記著,將來長大,總會懂的。現在得加一句:許多少時聽過盛名的作者,長大後,找些他其他文章來讀,可能會發現截然不同的味道來--那些讀了《變色龍》,就以為那是全部的契訶夫的人,得錯過多少好文章啊。

所以我們的語文教育啊……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