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文壇 台灣國寶級詩人楊牧過世 享壽80歲(圖)

作者:盧乙欣 發表:2020-03-13 23: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震驚文壇台灣國寶級詩人楊牧過世享壽80歲
台灣國寶級詩人楊牧13日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0年3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台灣國寶級詩人楊牧13日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綜合媒體報導表示,楊牧近年呼吸系統及心臟微恙,身體狀況不佳,幾天前住進了加護病房。稍早,楊牧遺孀發送簡訊告知親友。

根據《自由時報》、《聯合報》報導,楊牧本名王靖獻,生於1940年。楊牧為台灣著名的學者、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代表詩集有《楊牧詩集》、《長短歌行》等;散文作品有《奇萊前書》、《奇萊後書》等。其作已經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版本,2013年曾獲頒紐曼華語文學獎。

楊牧是戰後第一屆國民學生,6歲就讀於花蓮市明義國民學校後,開始學習國語,在此之前,楊牧僅識台語、日語,以及少許阿美語。楊牧於就讀高中時期開始接觸翻譯小說,並參與刊物編輯,同時以「葉珊」為筆名開始於詩刊投稿;1959年,楊牧就讀東海大學歷史系,不過因為興趣關係轉至外文系。這個時期的楊牧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作品相當感興趣,亦閱讀了大量的相關作品。

畢業之後,楊牧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與「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取得了藝術碩士學位。楊牧在愛荷華求學期間,受到了愛爾蘭詩人葉慈作品的影響,其對於神人關係的探討,以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著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至於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例如:余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都是楊牧於愛荷華時的前後期同學。

1966年,楊牧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並見證1960年代的學生運動,此時的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至於柏克萊大學,則是60年代反戰運動的領導者,積極地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32歲時,他把筆名改為楊牧,作品不僅呈現原先的浪漫抒情風格,也出現關心社會現實的聲音,例如楊牧於1984年著作的《交流道》,即以隨筆方式記錄下他針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批判。

楊牧晚年時選擇回歸故鄉花蓮,並成為東華大學創校階段最重要的教授,他也曾出馬競選東華大學校長。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小說家吳明益表示,楊牧強調自由學風,東華大學在他的堅持之下,成為台灣第一個沒有鐘聲的大學。楊牧經常在湖畔、綠蔭下上課,並帶著學生讀詩、賞詩,「楊牧就是東華大學開放校風的象徵。」

楊牧早先以葉珊為筆名,成名後卻毅然於32歲那一年改為楊牧,此舉正象徵著創作與生命的重新開始。他成名甚早,但是晚年依然持續嘗試新風格,他曾對記者表示,「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

楊牧也是一個懷舊的人,他在高科技時代,依然選擇使用鋼筆、古老的打字機進行寫作,因此他的書房充滿了節奏的聲音。此外,楊牧還有自己專用的300字稿紙,至於行、格之間的距離,都是他親自設計的。

楊牧創作、翻譯時是字斟句酌,一首詩往往修改多次才會定稿。所以他的稿紙,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都特意加寬,留下大片修改的空間。他曾經在紀錄片中說,寫詩喜歡「拯救不再被人使用的字或詞」,幫字「找到應該被放的地方。」

熱愛自然的楊牧,多年來,足跡已從西雅圖、香港、花蓮,到南港中研院、東華大學,每一個落腳的書房總是緊傍青山綠水。連在最都市化的香港,窗前都呈現著一片湛藍海景。在大自然的眷顧之下,楊牧不僅擁有一雙好眼睛,更有著一雙敏銳的耳朵,他曾經形容花蓮東華大學的書房,「連蛙跳、飛鳥鑽過樹枝的聲音,都聽得好清楚。」

此外,「耳朵」是楊牧寫作時的指揮家。他曾對記者形容自己的創作過程:「心裡有聲音時,耳朵會嗡嗡地響。這時詩人要把耳朵調好音,讓耳朵指揮你的手,寫出詩句。」楊牧告訴記者,當年住在長興街時,有一天在書房裡寫了一句詩,接著再步行到台大文學院。一路上,詩的氣勢及音樂感仍然持續蘊釀。走到教室後,他趁著幫學生監考時,將這首詩完成了。

詩人陳義芝表示,楊牧近年身體老化,行動有些不便、但是意識相當清楚、記憶力也好。過年前他曾到楊牧家中,朗讀楊牧的散文與新詩給他聽,只見楊牧當時顯得相當高興。

楊牧一生獲得無數的文學獎,包括詩宗獎、時報文學獎、國家文藝獎,以及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等。這麼多年來,楊牧始終被認為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台灣詩人、作家向陽亦曾讚嘆說,「我心目中的楊牧,是根植臺灣的文學巨樹。」。如今楊牧過世的消息一傳出,各方紛紛獻上哀悼。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