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燈謎是中華四大國粹之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原意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當皓月高懸,大地亮起萬盞彩燈,神州一派熱烈喜慶氣,人們相伴或出門賞月、或燃燈放焰、趣味猜燈謎、團聚吃元宵,這就是傳統上其樂融融的元宵夜。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朝。元宵節自古以來就以觀燈習俗為主。以老北京為例,比黃曆新年還要熱鬧的是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老北京人要娛樂和賞燈5個晝夜。唐代中國的元宵節甚至為期10天,歡鬧10晝夜。那幾天酒肆茶樓等娛樂場所的生意也都紅火得不得了。北京東城區「燈市口」的地名從明代就有了。資料顯示,在明代,北京的燈市是從元宵夜起,商家大擺列市,從珠寶玉器到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店鋪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所以人們又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唐代詩人蘇味道這樣描寫正月十五夜的燈市:「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而李商隱則以「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描繪出萬民傾城觀燈之宏大場面。
所有的習俗背後都有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庭裡一隻神鳥因為迷失方向落到人間,不幸被獵人誤射了。天帝龍顏震怒,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懲罰射殺無辜的人類。天帝的女兒不忍心,就偷偷駕著祥雲來到村落,給一位面目慈祥的老人遞了信兒。老人便告訴村民:天帝要怒燒大地,這樣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3天,家家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越熱鬧越好,以此保命救子孫。那時的人心地淳樸,聽了老人言,立刻照辦,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人間一片紅光,煙霧瀰漫,響聲震天,以為懲罰令奏效了,嘆了口氣也就沒再追究了。就這樣,人命保住了,正月十五這天還延續成為一個紀念性的節日。
除了民間故事之外,史料這樣記載,約1900年前的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稟告皇上: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很崇敬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節舉辦燈會的習俗從此發端。每年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到了唐代,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元宵放燈也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燈市燃燈5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還命人製造20間巨型燈樓,高150尺,拔地而起,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大宋時代,元宵燈會活動更為民間化,明代則延長到由正月初八到十八整整10天。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但允許民間辦燈會,日期縮短為5天,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元宵燈的造型可謂千姿百態,從山水燈、人物燈,到飛禽走獸燈、游魚燈、龍燈、獅子燈等,當然歷代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歷史人物或神話人物的彩燈,常見的有「哪吒鬧海」、「八仙過海」、「豬八戒吃西瓜」、「孫悟空大鬧天宮」等。
「橫看成嶺側成峰」,無論是神話故事還是正史記載,中華習俗文化可以從多方角度來探究它的深奧奇妙之處。說來有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一成語家喻戶曉,源於北宋時期。常州太守田登因其名字中的「登」字而忌諱,命令百姓在元宵節將「燈」字改為「火」字。太守出的告示上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們哄堂大笑,萬人嘲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夜之間上了熱搜。「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這樣傳下來了,這大概是最早的「雙標」範例吧。
壯觀的燈市離不開猜燈謎。北宋歐陽脩曰:「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伴隨人約黃昏後,元宵燈會的燈謎區總是氣氛最熱鬧的地方。南宋辛棄疾則說:「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我們還原出流光溢彩中的浪漫,清朝時期錢琦在〈臺灣竹枝詞〉裡所描寫「煙花火樹拂牆過,映帶春節燈謎多。忽聽鼓聲喧震地,綠旗營裡唱秧歌」的情景,就是當時燈謎活動那種熱鬧氣氛的真實寫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燈謎與京劇、書法、國畫並稱為「四大國粹」。燈謎的起源更早了,可以追溯到先秦隱語、漢魏六朝離合以及隋唐謎語等諸多階段。上古時代有一首被稱為〈彈歌〉的民謠:「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這首民謠中隱喻了製作彈弓獵取野獸的過程,這就是隱語。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和《荀子》大量採用「隱語」的表現方法,並且有了專門記載隱語的書籍,故「廋辭」或「隱語」大概就是中國燈謎的雛形。它最初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表達形式。漢魏六朝時出現了「詩謎」、「會意體」和「實物謎」等。南朝時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以〈字謎三首〉為題做詩,「謎語」一詞開始正式使用。謎到北宋更盛,《七修類稿》記載:「東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輔以隱字唱和者甚眾,刊集四冊《文戲集》」。《文戲集》是一部較早的文人大咖的謎集專著。
燈謎還和一種「射覆」的遊戲有關。「射」意謂猜測,「覆」是覆蓋的謎底;「射覆」即猜出被覆蓋的謎底。這是漢代流行的一種猜測遊戲,起源於漢武帝,當時朝中「射覆」競賽冠軍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辭賦家東方朔。宋代是謎語的大發展時期,南宋開始,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射燈謎」發展成元宵節的遊藝活動,大為興盛。宋代以後,燈謎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藝術形式。
為甚麼說燈謎是四大國粹之一呢?首先因為漢字。燈謎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一種民族文化,而漢字是漢民族的語言載體,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燈謎文化提供了繽紛多彩的素材。不管是出謎題還是猜謎底,都以對漢文化中「詩文、成語、典故」的熟識程度和反應速度來比高下,迷倒了許多有智之士,因燈謎不是用事物來進行猜射,而是以寫在紙上,再黏貼在火紅的燈籠的漢字來猜射,所以也叫「文義謎」。
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裡還對謎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解物品,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正因為燈謎「回互其辭」,謎炫閃爍,猜燈謎好似射老虎,要想射中頗不容易,因此燈謎又被稱作「燈虎」或「文虎」,有的地區還稱「射虎」。所以我們現代的海內外華人以後再聽到戲曲中出現「射虎」的唱詞,不要誤會為打獵,也許是猜燈謎的意思。又據悉,清代第一任臺灣總督劉銘傳是燈謎行家。他到臺灣以總督的身分親自開展燈謎活動,把燈謎帶到臺灣開花結果。所以臺灣的燈謎都是從內地傳過去的。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kzgd/ad/kzgmembership-20210704_72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