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 「中國+1」策略走到盡頭(圖)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25-04-11 01: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集
中國江蘇省連雲港集裝箱碼頭(圖片來源:  STRINGE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4月11日訊】美國川普(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戰打到如今,只要有點眼力,就明白所謂「全面對等關稅」的核心打擊對象是中國,針對東盟10國尤其是越南等徵收重稅,只是「剪裙邊」孤立中國的策略。美國之所以會採用這一策略,應該是接受了2019年貿易戰的教訓,當時美國對華貿易戰採取的策略是直擊中心,但中國採取「china+1」(中國+1)策略,從容將產業鏈轉移至其他國家,在讓出部分利潤的同時成功止損,當然也帶動了被選成「1」的國家的經濟發展。但在川普2025關稅戰步步緊逼之下,這個「中國+1」策略已經走到盡頭。

2025對華關稅戰,對東盟諸國「剪裙邊」

川普1.0貿易戰中,中國之所以受傷甚微,只因採取了以拖待變之策,在等待2020年大選這段時期,中國將低中端產業如服裝、鞋類及旅遊用品及部分低端電子產品的生產鏈轉移至東盟國家,東南亞尤其是越南與柬埔寨,以及當時頗受川普青睞的「近岸外包」(Nearshoring)目標國墨西哥。川普於4月2日下午宣布,將對150多個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在此次「對等關稅」名單中,東盟幾個國家成為加征關稅最高的國家,這是因為東盟諸國是中國+1戰略的主要目標地。

截至2023年底,中國在東盟的ODI存量達到1756.2億美元,佔總存量的5.9%,以及亞洲投資存量的8.7%。到2023年底,中國已在東盟設立了超過7400家直接投資企業,雇佣了超過72萬名外國員工。其中越南、柬埔寨、寮國等三國是承接中國產業鏈轉移的重點國,不僅讓本國經濟獲得增長動力,還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重要來源國。

柬埔寨成為被加征關稅幅度最高的國家,高達49%,高於鄰國寮國(47%)和越南(46%),原因很簡單,柬埔寨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中國。2014年,中國(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投資佔柬埔寨外資比重為55%,2023年已上升至90%。截至2022年底,中國企業累計對柬各類投資額超過100億美元;2024年,中國繼續穩居柬埔寨最大的投資來源國,投資額達34.5億美元,佔當年柬埔寨總投資額69億美元的50%。2024年,中國從柬埔寨獲順差128.38億美元,柬埔寨從美國獲貿易順差達123億美元(同年柬美雙邊貿易總額為130億美元),柬埔寨對美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服裝、鞋類、旅行用品和半導體設備,而美國對柬主要出口商品則為汽車和機械設備。

越南是東盟國家中加關稅第三高的國家,加征46%,直接原因是2024年越南從美國獲得順差1230億美元,實質原因是中越經濟合作關係太密切,中國連續20多年保持越南最大交易夥伴地位。2024年,越中雙邊貿易額突破2600億美元大關,中國從越南獲得順差631.28億美元。中國也是越南最主要的投資大國,居第四位。截至2023年年底,中方對越直接投資存量278.18億美元。越南中國商會現有會員4000多家,中國對越南投資主要集中在加工製造業、房地產和電力生產等領域,深度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近年中國與墨西哥經貿關係密切。2024年,中國從墨西哥的貿易中獲得710.37億美元,墨西哥從對美貿易中獲得順差1720億美元。墨西哥當年被川普選為「近岸外包」的首選國,因此也成為China+1的重要目標國。根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中國問題學術網路」的資料,2022-2024年,中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資每年都超過20億美元。與十年前相比,這一數字大約翻了一番。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去年曾一度準備在墨西哥建造第一家工廠,這個預計能創造1萬個就業崗位、耗資約6億美元的項目在川普重返白宮之後暫停。現在,一度熱絡的中墨經貿關係已經冷卻,雙方都在後退。

這輪對東盟、墨西哥加征關稅的「剪裙邊」策略,確實對中國形成了真正的打擊,讓中國在2019年之後實施China+1策略失效,在這些國家投資的中企只能自求多福了。

中美貿易結構的互補曾是美國推動全球化的目的

川普發動關稅戰主要是兩個目標,一是彌補貿易逆差以舒緩本國財政困難,二是製造業回歸。製造業回歸是個需要詳細解說的問題,僅有政府願望是不行的,我將在另一篇裡專談這問題。本篇分析川普關稅戰能否順利達成第一個目標:消除貿易逆差。

中國號稱「亞馬遜式」的世界工廠,什麼都能生產。中國生產,美國消費。2019年以來,中國採取china+1的模式之後,總體上沒改變中美互補的貿易結構,以2024年中美兩國貿易主要門類為例:

根據統計,2024年全年,中美貿易額為6882.8億美元,同比增長3.7%。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5246.56億美元,增長4.9%;中國自美國進口1636.24億美元,下降0.1%。

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產品集中在機械電子類產品,佔出口總額的41.45%,其中,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和通訊/音像設備及零部件是主要出口商品。此外,紡織鞋服類產品佔出口總額的12.55%,傢俱/玩具/運動雜項製品佔12.31%,共同構成中國對美出口的三大支柱。

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結構則以高科技和資源類產品為主。機械電子類產品居首位,佔進口總額的23.17%,其中積體電路和半導體製造設備及零部件是關鍵組成部分。

中美兩國貿易結構各自與本國經濟同構,中國對美出口的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傢俱、玩具和紡織品,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依賴中國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和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更多集中於高科技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例如飛機、半導體、醫療設備,以及大豆和家禽等農產品。

這種產品結構的差異揭示了兩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承擔的角色不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生產消費品,美國則憑藉技術創新和高附加值產業佔據優勢。這也是在1990-2012年這長達20多年的時期內,美中兩國對兩國經濟結構互補互利極度滿意的原因。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2007年甚至創造出「中美國(Chimerica)「一詞(其它譯名:中美共同體、中華美利堅、中美聯合體、中美經濟聯合體)來形容這種狀態,並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裏成為流行詞。

美國關稅戰的目的能否達到?

然而,這種貿易模式也導致了顯著的貿易失衡。長期以來,中國對美國保持著巨大的貿易順差,即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值遠超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總額,這種巨額貿易逆差引起美國的注意,但直到川普1.0時才開始認真對待,並成為2019年中美貿易戰的重要原因。

但這種源自兩國經濟結構的貿易失衡,在兩國經濟結構均無根本性的調整之前無法消失。自2019年至2025年1月川普上任之前,美國對中國的各種經濟制裁不斷,關稅實際上也比2019年貿易戰之前高了25%,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卻呈現如下趨勢:2018年3233.3億美元,2019年2959.6億美元,2020年3,169億美元,2021年3965.8億美元,2022年一度急降至1,977億美元,2023年迅速升為3361.3億美元,2024年高達3610.32億美元。

美國此次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部分目的在於通過提高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削減對華貿易赤字,鼓勵消費者轉向購買美國本土產品。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出口美國的各種產品,美國早就不生產。因此,批評者指出,關稅未必能有效縮小貿易差距,反而可能推高美國消費者的生活成本,並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干擾。

4月7日,川普宣布,如果中國到9日不取消中方為對等而對美國商品加征的34%關稅,將宣布對中國再加徵50%,總共高達104%,此決定於4月9日開始實行,據華爾街日報測算,如果疊加在此前已實施的關稅,美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總稅率將達到近125%。這意味著中美經濟硬脫鉤將成現實,中美建交幾十年,不斷拓展的合作領域,今後就只剩下外交關係了。

川普的MAGA,從大方向上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從政策層面來說失之操切。目前,他的關稅政策正遭到華爾街與美國商界(包括中小企業)的強烈反對,連馬斯克也在其中,反對的理由很充足,「川普式衰退」(the Trump recession)一詞已經頻繁出現在美國媒體及經濟評論中。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