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四行書王珣〈伯遠帖〉,卷前引首清乾隆皇帝御書「江左風華」。(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年號乾隆。滿清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在位60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加上3年太上皇時期依然手握大權,可稱為是實際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高壽的皇帝。乾隆皇帝文武雙全,自號「十全老人」,留下3萬多首詩作,和為數眾多的書法、繪畫作品。
乾隆皇帝書風富麗端莊 圓潤典雅
清代的皇室教育很嚴格,皇子通常四、五點鐘就要到書房學習,上課內容包括儒家經典、詩詞文賦和滿洲、蒙古語文,以及書法、天文、數學、騎射等。乾隆皇帝天賦聰穎,在漢族傳統文化教育的薰陶下,飽讀詩書,深具文化造詣,詩文書畫皆精。執政後「稽古右文,崇儒興學」,文治武功頗有成就。
乾隆皇帝酷愛書法。他有飽覽內府名碑、名帖的環境優勢,又將書法作為日課,勤奮學習十多年,擅長楷書、行書、草書。雍正皇帝駕崩後,乾隆登基,政務繁忙,能用心學練書法的時間很少,但閒暇時仍以翰墨自娛。
關於乾隆皇帝書法的師承,雖無明確記載,但根據傳世作品來看,他早年是學習祖父康熙皇帝的書法。康熙皇帝的書法老師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沈荃,沈荃則是學習米芾、董其昌。因此,追根溯源,乾隆早年的書法作品受鍾繇、王羲之、米芾、董其昌的影響較大。中年以後,乾隆皇帝極喜愛元代趙孟頫圓潤精熟、俊逸健美的書風,影響所及,舉國上下掀起一股學習趙體字的高峰,清代書法也從學習董其昌逐漸轉變成學趙孟頫。
乾隆皇帝有兩大嗜好,除了寫詩以外,就是寫字。乾隆皇帝留下的書法作品非常多,當為歷代皇帝之冠。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分的匾額、楹聯,皆出自其御筆。乾隆皇帝的楷書圓潤端麗,行書勁健飄逸,其書風融合了趙孟頫和董其昌的優點,在宮廷環境薰陶下形成富麗、端莊、圓潤、典雅的特色。但後世認為他的書法結構單一,「千字一律,略無變化」,缺少韻味,還稱不上書法家。
《三希堂法帖》保存書法文化的精髓
乾隆皇帝在故宮養心殿西暖閣,有一間古樸典雅的御書房「三希堂」。面積很小,只有8平方米,被稱作「故宮中最小的房間」。這是乾隆皇帝忙碌之餘最喜歡待的一方小天地,他經常在此欣賞、臨摹曠世名帖。並親筆書寫渾厚結實的「三希堂」匾額掛在正牆上,兩旁還有著名的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
乾隆皇帝在此收藏了3件稀世珍寶,他指出「三希堂」命名的由來:「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後來,乾隆皇帝還命人將內府所藏魏晉以來的書法名作編刻成珍貴的《三希堂法帖》,保存了書法文化的精髓。
乾隆皇帝大量收藏書畫珍玩 厥功甚偉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極愛欣賞書畫名作,不僅愛不釋手,經常欣賞後就忍不住要題跋抒懷,還蓋上大大小小的印章。有些書畫留下他的很多題跋,導致重新裝裱,增加數公尺之長。
根據《乾隆寶藪》記載,乾隆皇帝擁有1000多個印章,經常使用的有500多方。在晉代王氏書法家族唯一傳世真跡,全文僅5行47字的天下第四行書王珣〈伯遠帖〉上,乾隆皇帝不但御書「江左風華」4個大字,還御題心得:「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所占版面比〈伯遠帖〉本身多了好幾倍。
乾隆皇帝在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上,寫了個大大的「神」字在中間。(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名列「三希寶帖」之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上,乾隆皇帝題字、題詩70餘次。並於帖前寫下小字「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大字「神乎技矣」,還寫了個大大的「神」字在中間,後面再加「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以及蓋上密密麻麻的印章。
雖然後世對乾隆皇帝屢屢破壞珍貴的藝術作品美感頗有微詞,但擁有絕佳藝術品味的乾隆皇帝除了承襲前朝文物,還大量網羅散佚民間或大臣、地方官員進貢的書畫珍玩,彙集宮中收藏,才奠定了如今國立故宮博物院豐富多元的文物典藏基礎,厥功甚偉。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