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變黃未必是肝病 先看眼白與尿色(組圖)

作者:葉慧昌 發表:2025-08-13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皮膚
皮膚變黃不等於黃疸,先看眼白與尿色再判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皮膚變黃,一般人馬上會想到肝膽出問題了。先別急!當您緊張兮兮地要到醫院檢查之前,不妨翻開眼白看看,如果鞏膜並未變黃,小便也不是茶色的,那大可放心,應該不是黃疸。請再仔細想想,是否紅蘿蔔、木瓜、南瓜、柑橘及番茄等食物吃太多了,造成色素沉積,特別是在手掌。這些情形眼白不會變黃,只要停止食用那些食物,色素就會逐漸消退。

如果連眼白都泛黃,多半是肝膽疾病引起的黃疸。由於藥物、腫瘤、病毒或其他感染以及化學物質侵害,致使肝細胞損傷,影響膽紅素的轉換及排泄,同時毛細膽管破裂,使膽紅素回流入血液循環,這是黃疸常見的原因之一。假如有膽結石或癌症病變,阻塞了膽道系統通路,也會造成黃疸;當病人發生打冷顫、發燒以及右上腹部絞痛時,更要高度懷疑是膽結石堵住去路在作怪了。此外,當紅血球在未達壽終正寢的時期之前就被分解時,即為溶血性貧血;發病的原因包括藥物作用、嚴重的感染、過敏、自體免疫系統失常,使得紅血球破壞而產生過多的膽紅素,結果也會導致黃疸。

皮膚
中醫辨陽黃與陰黃;色鮮多濕熱、色暗多寒濕,治法各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認為皮膚發黃多為虛證或濕證,常與脾胃有關。例如脾虛者皮膚會萎黃,由於消化吸收功能差,經常面有「菜色」,並有食慾不振、吃點東西就腹脹、大便拉稀等症狀。若屬濕證,則黃色鮮明為濕熱,黃色晦暗為寒濕;面黃浮腫則為脾虛濕冷,是慢性腎炎患者所常見的。

中醫強調黃疸與「濕」最有關係,並將其分為陽黃與陰黃。「陽黃」屬實證,黃色鮮明,明如橙皮色,屬濕熱為患,症見口渴、身熱、噁心想吐、大便乾,汗與小便都黃,宜用茵陳蒿湯治療。「陰黃」屬虛證,黃色晦暗,暗如煙薰,屬寒濕為患,症見口淡、身涼、大便拉稀,宜用茵陳朮附湯治療。此外還有一種黃胖病,其色黃中帶白,眼白不黃,面部黃而浮腫,手足皆無血色,其病因多為寄生蟲,或因失血後或脾虛血弱所致。

要是皮膚黃中顯黑,黑而晦暗,則稱為黑疸,係黃疸之一,多從黃疸轉變而來;因其多由色慾傷腎所致,故又稱女勞疸。如果在水腫病後期,面部及全身皮膚晦黑不澤,或萎黃透黑,表示腎虛已很嚴重。

《丹溪心法》說:「有諸內,必形諸外。」說明體內臟腑有了病變,必會反映在外表,這就是蘊於中而形於外的道理。當皮膚變黃,或許是食物引起的虛驚一場,更可能是體內疾病的反映;不管是紅血球異常破壞的現象,或是肝臟病變、膽道阻塞,甚至是另有蹊蹺,總要詳加診治,以免遺留大患。

(作者為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文章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



責任編輯:王欣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