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雲麾將軍碑〉(〈李思訓碑〉)是備受推崇的名碑。(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思訓碑〉筆法瘦勁有力,體健韻美;奇宕流暢,頓挫動人。(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邕(674年~746年),字太和,廣陵江都(今江蘇省)人,唐代書法家。父親是文選學大家李善。李邕能詩文,工書法,尤善行楷書。多以行書入碑,撰碑高達八百餘通,所書〈雲麾將軍碑〉(〈李思訓碑〉)、〈麓山寺碑〉等都是備受推崇的名碑。因曾任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
「大李將軍」李思訓以戰功聞名
李思訓(651年~718年),字建睍,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林甫父親、揚府參軍李思誨之兄。唐高宗時江都令,能力突出,以戰功聞名。
武則天臨朝稱制後,大殺唐朝宗室,李思訓棄官隱匿。唐中宗時期復出,受封隴西郡公,其後又任左羽林大將軍、武衛大將軍等。
李思訓也是初唐著名的畫家,筆力遒勁,以工筆、重彩的「大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著稱。時人讚譽「國朝山水第一」,唐人朱景玄列其畫為「神品」。明代董其昌更尊李思訓是中國山水畫「北宗」畫派之祖。
李思訓因曾任右武衛大將軍,時人稱為「大李將軍」。他的兒子李昭道也是畫家,繼承家學,擅繪青綠山水等,亦歷任官職,人稱「小李將軍」。
〈李思訓碑〉氣勢雄強 奇宕流暢
李邕的書法特點比較明顯。筆力遒勁舒展,俊麗宏偉;字形多欹側之勢,左低右高,具有險峭爽朗之感。
〈雲麾將軍碑〉,全稱〈唐故雲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由李邕撰文寫碑,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立於唐代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訓墓道(今陝西蒲城橋陵)。內容是記載李思訓一生的重要事跡。
〈李思訓碑〉碑高1丈1尺3寸6分,寬4尺8寸5分。篆書題額為「唐故右武衛大將軍李府君碑」4行12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殘缺甚多,至宋代已鑿損,下截漫漶不清,上截亦石花滿布,幾乎已無法辨識閱讀。傳世拓本最早為北宋之拓本。
〈李思訓碑〉筆法瘦勁有力,氣勢雄強;結字取勢縱長,體健韻美;字形多欹側,奇宕流暢,頓挫動人。承二王遺風,體現盛唐風範。
後世對〈李思訓碑〉評價很高。明代楊慎《楊升庵集》讚譽:「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其第一。」
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評:「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聖教序〉,不復論。外此可學,猶有三碑:李北海之〈雲麾將軍〉,寓奇變於規矩之中;顏平原之〈裴將軍〉,藏分法於奮斫之內;〈令狐夫人墓誌〉,使轉頓挫,毫芒皆見,可為學行書石本佳碑,以筆法有入處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