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1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进行的“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及影响”大型调查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于今年春启动了新一轮调查研究。
-泡图书馆变泡网
本次调查报告研究发现:把互联网看作是图书馆的人最多(占被访者的52%),其次是游乐场(46%)和聚会场所(44%),然后是其他。由于目前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还不完善,因此认为互联网是商场(26%)或者银行(6%)的人也相对少些。是否上网会显著地影响人们的看法,网民在认为互联网是图书馆、邮局和聚会场所方面,显著多于非网民。统计检验表明,被调查的网民和非网民对所有问到的互联网功能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具体方面的差距有所不同,但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我们还可以看出,被访网民和被访非网民的看法在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差距来自与网络接触程度的不同,但基本的认同是一致的。
调查还发现,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越容易对互联网产生正面看法。网民对网络内容的信任度显著高于非网民。这些现象很可能说明了目前
媒体对互联网的报道中的负面成分大于互联网的实际的负面影响。上网时间超过3年者,会更多地使用网络工作或学习。同时,认为互联网需要管理和控制的人也大大增加,当然,对管理的内容则有不同的看法。
-网民比例上升
从上网的比例看,网民占人口的比例(尤其是小城市)达到约25%。但是,网民的分布并不和城市规模相关,而很可能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有关。对于影响人们上网的因素,社科院的研究不满足于简单地考察网民中不同人群的分布,而是通过对数概率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地区差异、家庭和个人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职业和年龄都会对人们是否上网产生影响。
从上网的现状看,中国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并不长,在分布上也呈现地区、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性别和是否有配偶的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网吧使用率就低,而网吧使用率最高的是省会城市。每天都上网的人不到20%。而影响网民上网的因素主要还是技术和经济,因此,ISP还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对网络产生的原因和年龄、婚姻、个人收入等无关,是否上网吧也没有影响。真正有影响的是受教育程度、性别和使用互联网的年限。
-中文内容不再缺乏
从上网的内容看,网民主要使用互联网浏览、读新闻和收发邮件。访问的网站开始集中在5个大的门户网站上,新浪的被选率远远超过其他网站。中文内容缺乏不再是网民上网的问题。使用电子邮件最多的是文化程度高、低、用网时间长的人等。电子商务还不够发达,年龄、受教育程度、网络经验和偏见都会影响人们上网购物。
通过了解被访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可以大致了解网民的网上行为。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要求被访网民列出自己经常访问的4个网站,然后通过人工编码,进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被访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非常集中,并且基本都是中文的门户网站,其中新浪网在调查中显示出比较广泛的认知和使用率。
网民比非网民读书和听音乐的时间长,但看电视的时间少,当然这也和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相关。上网看的新闻以娱乐和时事为主。相比较而言,网民最信任的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而不是网络,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最信任的也是内地传统媒体网站而不是门户网站等。网络并没有影响人们直接交流。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