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笔者在南通期间的采访和观察,中国市长在发言时有以下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说话让人听不懂。中国市长有主动在国际场合介绍自己城市的强烈愿望,有的市长也争取到了发言机会,但是,这些市长在说话时,不但有非常浓厚的、难以辨听的地方方言,而且语速非常快。
这不仅让中国人听着费劲,更让做同声传译工作的“高翻”(高级翻译)费劲。当翻译不能对中文原文很好地理解,很难想像他们能够用外语把中国市长的观点表达出来。笔者曾留意到,高翻们在翻译时有些段落曾出现空白,而其中的一些段落,笔者连中文也没听懂。
第二,中国市长发言时不讲场合,千篇一律,用的全是国内政治生活中长期使用的那一套“话语系统”。在国际场合大说特说自己的城市如何这样、如何那样,都是在国内不同的会议场合重复的那一套东西,相比之下,别国市长或市长代表,基本上是有一说一,用非常简练的语言描述自己城市的特色或特别值得借鉴的东西。
中国市长如此发言至少会导致两方面问题:首先,参加国际会议的各国市长或代表对中国“有特色”的那一套不了解,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他们听这些东西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同样,翻译起来也非常费劲,必须要贴补很多信息才能让外国人听明白。可是,同声传译通常是没有时间来“贴补”的。其次,中国市长发言,乍一听,内容很多,可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不多。笔者在私下场合问及好几位外国市长或城市代表,都是如此看法。究其原因,中国市长讲话千篇一律,没有特色。
第三,中国市长发言讲宣传多、讲问题研究的少。笔者曾全程旁听9月26日下午举行的“市长圆桌会议”,近 60名来自国内外的市长或代表坐在一起讨论,这对中国市长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可是,有的市长发言与大会主题有较大距离。据笔者观察,除古巴外,国外代表发言都紧扣会议主题,既讲自己城市特点,也讲自己的问题,有的还讲自己正在探索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中国市长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市形势一派大好”---可是,中国已经走过“文革”时代快30年了。
中国城市对外交往正在急遽扩大,但是,要让国外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城市,代表中国城市形象的市长们最好能够用国际上通行易懂的话语进行对外交往。中国现任驻美国大使杨洁篪之所以被美国认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用美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去办中国外交。中国市长与中国大使,职务不一样,但是,在扩大对外交往方面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会议结束后,市长圆桌会议主席、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回答笔者提问时谨慎地说,中国市长发言“穿衣戴帽”情况确实比较普遍。但他随即补充说,改变这些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市长们应该多参加类似的国际会议去锻炼自己。
(中国青年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