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城”——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发表:2006-02-02 20:0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位于京津之间的河北省永清县,北宋年间为宋辽边境,曾是宋辽两国连年征战的古战场。在民间广为传诵的杨家将曾在此作战,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县内宋时所建的55个村庄中,有老君堂、鞑子营、韩台……共36个村庄的村名与宋辽战争有关。

据记载,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曾连年征战,前后达200年之久。当时,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据,“弱宋”与“强辽”如何能对峙 200年?随着沉睡下千年之久的古战道揭去神秘面纱,人们才渐渐明白:那时,“地道战”在军事上就已被广泛应用。永清境内纵横交错300平方公里的古战道,被历史和军事学家们称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古战道如何重见天日

河北省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之间,县城距北京市区60公里,距天津市区60公里。该县始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为益昌县,后历经变更,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永清。

从永清县城往北走5公里,就是1000多年前北宋与辽国两军对峙的古战场。“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记载想象当年古战场上两军搏杀的惨烈场面。而作为当时的军事工程,曾在两军对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古战道,则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而不为人知。


永清古战道

1948 年夏,永清大水。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的瓦屋辛庄村,成了水乡泽国。村民们在惊惶失措疲于奔命之际,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村内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间积水皆无。胆大的村民们来到村子西北角一看,只见偌大一个洞口。“地洞,地洞,水流进了地洞!”这时,人们才明白巨响之后积水消失的原因。

1951 年,位于县城正南方向2.5公里处的南关,一家住户室内突然塌陷。惊讶的户主不敢声张,遂用木板盖住洞口,终日烧香拜佛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南关发现地道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反右斗争”开始后,有人以为地洞内有“阶级敌人”。在县领导的要求下,当时的县政府工作人员,后来曾任县统计局局长的李景泰,带着枪、匕首、粉笔、蜡烛,从洞口钻了进去……

“下去以后,我们发现了地道。面积约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几道小门,每个门连着一个地道,曲曲折折。洞内有小屋,屋内有炕,炕上有灯台,有的还有未燃尽的蜡烛。”今年已经74岁的李景泰老人,这样回忆当年在洞中看到的情景。后来,曾有数百人怀着好奇的心情,钻进过这个地道。

1988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永清县组织力量成立了古战道开发小组。经过多方考察考证,发现古战道在永清县分布极广,覆盖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

古战道是何时何人所建

古战道,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军事工程。在考察中专家发现,永清的古战道不仅规模宏大,分布点广,而且洞体结构复杂,布局严密。设施上,既有翻眼、掩体、闸门等军用设施,又有气孔、置灯台、土炕等生活设施。建造所用的巨型青砖,规格均为30×16×8(厘米)。这种素面砖硬度大、土质细,制造时采用高温烧制。显然,这在当时是一个整体工程。


永清古战道

那么,规模宏大的古战道是何时何人所建呢?工程如此浩大,为何“名不见经传”?专家说,断定古战道所属年代的直接证据,就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经考察,永清县境内出土的素面青砖,与雄县祁岗宋代地道砖属同一规格。由此可以断定,古战道当为宋代所建。鉴于古战道工程量浩大,分布面广,用砖数量相当可观。因此,专家们断定,这在当时一定是由权威的主管部门直接策划的国家级工程。确定了古战道为宋代所建,并不能使古战道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宋朝建国三百余年(公元960-1279年),古战道到底是建于初期,建于中期,抑或晚期?在历史上,宋朝被称为“弱宋”。其外患,前期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帝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国,后期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国和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古战道到底是宋朝与哪个国家交战时修建的军事工程呢?

专家们从永清的沿革入手,为世人层层揭去古战道神秘面纱。据永清县志记载,宋时永清的北境已属辽国。专家们从古战道所处的特定位置及古战道产生的可能与必要等诸方面,引证有关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考证,最后认定古战道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格局,是宋辽对峙。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先南后北,在统一南北之前,对辽国暂不主动出击,而辽国此时也无力南进。这样,双方想争又暂时未争,必然导致在防御上下功夫,古战道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战争防御的产物。

至于这一浩瀚的工程为何不见史书记载,专家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工程纯属国家机密;二是官修的史书有意回避,与史臣们为宋廷屈辱投降的对外政策回护有关。

尽管“正史所未载”,专家们还是掌握了关于古战道的一些确凿证据:据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此外,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所编《雄县新志》,也有关于引马洞的记载。

史书记载:北宋雍熙4年(公元987年),辽兵压境,宋太宗赵光义诏问群臣防边之策。宋淇等主张决黄河北堤,以水为防,或横断河北平原,在沧州、定州之间修造长城,以限敌骑;沧州刺史何承矩,比较熟悉河川平原地势,主张利用河川沼泽,制造方田,以此阻断辽军骑兵南下之路。赵光义最终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这就是史称的宋代防线“水长城”。而在永清县境内发现的古战道,位置在宋代防线以北,专家估计可能是当时的军事配套工程。

“地下长城”期待再现辉煌

专家指出,我国古代军事上的地道多是用于攻城的。而在军事防御方面,高山峻岭可筑长城以作屏障,江海湖泊可变方田以阻敌进,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地带,只有 “藏兵”才能“御敌”。永清县古战道发展了攻城术,将地道用于军事防御,因而应该说是我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古战道的这一功能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在民间,古战道传为杨家将所造,有关的传说数不胜数。有人说,杨六郎镇守三关,辽兵死守永清县城以北地界,因此杨六郎修建地道,“藏兵”于洞,和辽军作战。还有人讲,永清南关是古战道的最北端,洞口设在奶奶庙的玉皇阁,一般情况下,庙里的和尚在上侦察敌情,一旦发现敌情,迅速将战报通过古战道传到三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高等院校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曾在永清县召开了地下古战道学术研讨会。专家们认为: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地下古战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无逊于长城。就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言,其价值不可低估,可谓“堪与长城比”。除了“可补正史所未载”外,它还为文物、历史、古代军事、古代建筑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素材。

专家指出,在宋代,古战道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在现代,对古战道的发现与挖掘,也具有一定开发价值与经济价值。有关专家认为,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历经十个世纪而不衰,是因为在杨家将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如果依托地下古战道,以杨家将历史和传说为中心内容,恢复部分古战道遗址,建立具有古军事特色的宋辽古战场旅游区,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专家介绍说,目前在永清、雄县和霸州等地,均清理发掘出了各类地下古战道。综合已发掘到的、有文字记录的、民间传说的地下古战道分布情况看,古战道区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 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根据宋辽边界向西延伸到容城县、徐水县(宋安肃军驻地)等地的历史条件推断,该地区也应有地下古战道分布。至于从永清往东,古战道还有多远,那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了。

“地下长城”到底有多长?还有哪些秘密?沉睡在大地下面的千年之久的古战道,虽然已经为人所知,但仍有许多疑团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破解。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