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孝文化

发表:2009-06-08 18:4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孝文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五帝本记》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昧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弟弟象,为人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孔子也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

汉代孝子黄香为父暖被、董永卖身葬父,以及三国时期孝子孟宗哭竹等事迹,都是因“孝行感天”而得名。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如果有人不想做官了,亲养父母是最好的托词。因为最高统治者标榜孝道,不得不予以准许。

譬如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唐朝,孝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依照唐律的规定,凡是侍奉父母不“善”的,以不孝罪而给予处罚,譬如:违反教令、闻父母丧而不举哀等违反“善事父母”的行为都属于此例。

为了让子孙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长辈,父母在世时,如果子孙攒私房钱或者要求分家的,也要处以三年徒刑!

而且,侍丁养老之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

【男子七十五以上,妇人七十以上,中男一人为侍。八十以上令式从事(依有关法令办理)】,【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五人。】

若子孙人数不够,【听取近亲】,【无近亲,外取白丁】。以非亲属之白丁,免役以养孤老,这种“侍丁”就是国家雇请的了。

对孤寡老疾的经常性济养,唐令还规定:【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

唐朝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充分体现了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把孝文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那就是“色养”。

何谓“色养”?《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朱熹集注:“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一说,谓承顺父母颜色。何晏集解引包咸曰“ 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

后因,称人子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为“色养”,说的是:子孙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唐初名相房玄龄,在对父母“色养”方面堪称典范,《贞观政要》卷五有言:【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忠于国君。修身,才会齐家,也才有国治天下平。



来源:東北新聞網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