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记者金晓刚综合报导】近日,近期《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因财政不支大幅裁员,引起各界关注。当前中共正在海外高价收揽外国媒体人加强宣传,VOA、BBC裁员消息传出,也引起外界对中国官媒挖角国外媒体人员的关注。
美国之音与英国广播公司裁员民意调查反对
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上月宣布将裁员650人,且中文部普通话广播服务将自4月起停播,听众纷纷留言表示抗议与不舍。而美国之音也称因财政不支开始大幅裁员。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导,美国之音以44种语言对全球广播。在2012年度的预算中,有两种语言的广播预算遭删减,一是克罗西亚语,一是中文。其中克罗西亚语是小删,中文普通话则大幅裁员55,广东话更全部删除。
目前美国之音普通话广播有69名员工,依据新会计年度预算计划,将裁员38人,只剩31人;广东话广播的7名员工则全部被裁撤。美国之音作为美国政府重要的对外宣传机器,却被挥刀自裁。该报网站有关“奥巴马政府是否应该中止对华中文广播”的民意调查显示,90%的人投反对票,7%的人投赞成票。
著名评论员何清涟为文评论:“考虑到中国的实际状况,如果停止VOA的中文广播,将令大部分中国民众极度失望。这种失望不仅仅来自于受众失去了信息渠道,还在于他们感到中国人争取自由民主失去了支持。由于在中国明显存在受众在接受信息方面的‘数字鸿沟’,广播节目不但不应停播,还需要加强并改善,方能填平数字鸿沟,并且保证在中国的互联网被切断的情况下维持唯一的信息传播管道。”
VOA、BBC裁员中国官媒借机挖角?
随着《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裁员消息传出,当前中共正在海外高价收揽外国媒体人加强宣传,也再次引起关注。据香港苹果日报27日报导,20多年前中国培养的一批驻外记者,在“六四”事件后纷拒回国,投入美国之音、BBC、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等西方媒体,成为“反共媒体”。而近日,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因财政不支大幅裁员,引起外界关注。总部设在美国的中文期刊“外参”披露,部分被裁的员工正申请加入中国官方的外宣队伍。
报导引述德国之声电台一位主管说,该台最近有意招聘几位BBC中文部前职员,但发现开出的条件远不及中国官方媒体。中国资深媒体人士指出,中共派驻外国记者的薪金待遇,等同当地媒体人,另加一些驻外津贴;而聘请当地人士通常代价更高,如《央视》早前扩张港澳台驻站,香港月薪高达3万港币(3,849美元)。
据世界新闻网消息了解,在欧洲以银弹挖角的是“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欧洲版,中方允诺年薪起点至少5万欧元(约6万8700美元),远高于“德国之声”的开价。北京其它喉舌媒体包括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计画扩大欧洲业务。
曾在大陆工作的外媒记者:“央视是一台不名誉的宣传机器”
据苹果日报报导,近年不断有西方媒体名人加盟中国官方传媒。去年1月,BBC前资深女主播苏珊.奥斯曼(SusanOsman)加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轰动一时;2008年1月,美国广播公司(ABC)著名体育记者、后任教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新闻系的托尼.普金斯(TonyPerkins),加盟中国央视,成为央视英文频道主播。
2002年曾在大陆央视英语频道工作一年半的记者琼.玛尔提丝(JoanMaltese),返美后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美国Newsmax新闻网发表。披露《央视》有新闻检查员,所有新闻稿从开始就要先经审查员过目、改动,引起中共当局震怒。玛尔提丝表示,“那里(央视)是一台不名誉的宣传机器。”她说:“他们只做政府允做的事,不报导真相。那里只有一个声音,一个观点,都来自官方。”
法学教授:中共海外渗透的结果
对于中共传媒挖角问题,旅居澳洲的著名法学家袁红冰教授认为,取消BBC、VOA的中文广播实际上是中共渗透的在海外扩张的结果。他在《台湾大劫难》一书中指出,中共控制媒体和出版,从而达到在自由的表面下实现思想专制。
《台湾大劫难》中指出,过去纳粹德国发展出一整套严密控制媒体与出版的党国体制,或许因为希特勒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都以德国乃至西方极权文化为背景,中共的党国体制完全继承了纳粹德国极端重视控制媒体与出版的政治基因。“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人的思想乃至是非判断,都会随持久有效的宣传而改变”、“宣传会使人对痛苦甘之如饴”等等,这些纳粹时期关于精神控制的箴言,同样是中共的宣传原则,只不过使用的语言或者表述方式略有差别而已。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