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是谁发明的?(图)

发表:2011-09-02 15:1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clipart.com)

头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煮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馒头是中国传统面食,是中国北方传统上的主食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便已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直到汉代,麦粉制作的食品都还没有发酵,凡是片状或块状的面食统称为“饼”。

馒头最早出现于东汉以后的魏晋时期,当时称为“蒸饼”。由于此时磨逐渐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讨伐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就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在一段时间,很多人仍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当时馒头也称“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被视为点心。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 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直到北宋,才出现了包子这一称呼,指代有馅的馒头。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今天,馒头一词已经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北方部分地区也称之为“馍”,可能是音变的结果。不过,时至今日,在上海等地的方言中,仍然将包子和馒头统称为馒头。而发面饼与馒头,除了形状不同,区别还在于:馒头是蒸熟,饼是烘烤而成。

除了中国之外,越南、朝鲜、日本亦有馒头,另外,在蒙古语、波斯语中,也有馒头一词的变音。



来源:大纪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